2025年7月21日,星期一
六月廿七 乙巳年 癸未月 辛卯日
“敢想敢做”,李书福投资的战略前瞻与理性博弈
李书福从创办小作坊开始,带领吉利汽车逐步成长。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吉利不断突破,从本土走向国际。回顾40年历程,作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认为,吉利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要珍惜时代机会,推动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进一步发展。
图片来源:央视网
李书福的家乡为东濒太平洋的浙江台州,大海孕育了冒险精神。中学时期,他便通过骑自行车带人赚取收入,展现出商业意识。高中毕业时,他向父亲借120元购买相机开启创业历程,先后经营照相馆、生产冰箱、销售装潢材料、制造摩托车,均取得一定成绩。1996年,吉利摩托车产销量达20万辆,产品行销30余国。在摩托车领域的成果,使李书福进入企业家行列,而真正让他受到关注的是造车之路。1996年,他以扩大摩托车产能为由征下临海800亩沼泽地,次年修建厂房并宣布投资5亿元生产汽车,此举面临外界质疑。当时,吉利面临缺乏人才、资金、技术、设备以及无“准生证”等难题,且国内轿车生产由“三大三小”企业主导,民营企业发展空间有限。甚至在洽谈零部件合作时,厂商因吉利的民营身份与资金规模对其谨慎对待。
但李书福毫不退缩,以“不低头、不认输”的信念破局:技术欠缺就拆车模仿、四处求教;资金不足便厉行节约;人才匮乏则自办吉利学院;无生产资质就“借壳”造车。1999年12月,他向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直言“给民营企业家一次做轿车梦的机会”,恳请允许尝试造车。2001年11月9日,原国家经贸委增发了一批汽车新车生产许可证,搭载着吉利自主研发的发动机,金属冲压车身的“吉利JL6360”终于榜上有名。这意味着在国家批准第一批轿车合资企业26年之后,吉利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质的民营企业。第二天,中国在多哈会议上被批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入世”与“李书福入局”就这样同时出现在各大媒体上。
2007年5月,吉利启动战略转型,聚焦三方面:产品端以自由舰、金刚、远景“新三样”替代早期低价车型;品牌端推出全球鹰、帝豪、英伦子品牌并重建4S店体系;研发端构建整车及核心零部件研发体系,掌握爆胎监测等新技术,超80%车型达C-NCAP五星安全标准。此次转型使吉利累计获2000多项专利(含300余项发明专利),2010年凭“技术体系创新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车企。转型不仅助力吉利在2009年金融危机中逆势增长,更奠定了后续收购沃尔沃的基础,实现从“价格驱动”到“技术引领”的跨越。
收购沃尔沃的提议诞生于2002年的一次内部会议,刚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不久的李书福兴奋地对员工们宣布:“我们要收购世界名牌沃尔沃!”这家成立于1927年的瑞典沃尔沃汽车曾是行业标杆:20世纪五六十年代领先奔驰、宝马、奥迪,80年代仍与奔驰、宝马并驾齐驱。但90年代末被福特兼并后,因管理独立性受限陷入发展瓶颈,产量停滞并被宝马赶超,唯有安全性始终领先同行。
在外人看来,不论企业规模、研发水平,以及销售额等,吉利的实力与沃尔沃还有很大差距,甚至有人把吉利收购沃尔沃比喻为“蛇吞象”,这必然存在多重挑战。
首先技术光买来是不够的,“蛇吞象”的同时也给“蛇”带来消化上的麻烦。核心技术的吸收与掌握问题,技术引进后如何高效转化才是关键。
其次是可能面临财务风险,27亿美元并购资金中约半数依赖海外融资,且沃尔沃扭亏为盈仍需注入16到20亿美元流动资金,需避免融资风险转嫁。
再次中欧文化存在差异的同时,吉利的汽车文化和管理体系与沃尔沃同样存在差异。两者文化“基因”不同、管理理念模式有别,跨文化整合能力有待检验,借鉴并购经验亦需时间验证。
最后收购需通过中、美、瑞典及欧盟等监管机构批准,完成后与外国政府、工会的关系处理及海外政治经济风险评估体系完善亦具挑战,这些挑战涵盖技术、资本、文化、跨国治理等多维度,考验吉利的全球化运营能力。
但是李书福“敢想敢做”,2007年吉利借底特律车展向福特表达收购意愿,吉利启动并购沃尔沃项目;在2008年金融危机下福特宣布出售沃尔沃轿车业务,吉利把握机遇完成融资筹备,组建了包含国际知名投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在内的专业团队。项目团队与福特开展大量信息交换,构建完整的财务预测模型,对各类潜在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制定收购后的运营管理计划。2010年8月2日,双方在伦敦完成沃尔沃轿车公司100%股权交割。此次收购,吉利获得包括沃尔沃全球商标权、10个产品及平台、4个整车厂、发动机与零部件公司、3800人研发团队、全球2000多个销售网点,以及1万多项专利在内的核心资产。
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是中国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代表。国际汽车产业并购不易,融合更难。外有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分手的前车之鉴,内有上汽整合韩国双龙失败的教训近在眼前,但李书福以非凡的智慧和胸怀,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几年来,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互相支持、资源互补,在集团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全球协同效应,不仅加速了沃尔沃汽车的复兴,而且推动了吉利汽车的销量和品牌“向上”。
数据显示,吉利汽车在2024年总销量2,176,567辆,同比增长超32%。新能源增速强劲,全年累计销量888,235辆,同比增长约92%。
站在新能源的新起点,李书福坚定地认为,中国汽车企业唯有通过创新驱动,“敢想敢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才能形成全产业链竞争力,推动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这个过程,不仅会对中国制造业产生全局性影响,也会对全球汽车工业贡献力量,赢得同行与用户的尊重。
整理自:中国经济网、中国政府网、《经济参考报》、国际在线、人民网
来源:快乐老人报·红网老年频道
作者:一展厚
编辑:武维利
本文为老年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646940/61/15080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