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革命陵园名人传⑭:莫应丰“闭关”三个月写出《将军吟》

来源:快乐老人报·红网老年频道 作者:维利 编辑:武维利 2022-09-30 17:26:15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莫应丰故居复建竣工的消息让这位首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也是“文学湘军”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重新进入公众视野。

三个月草成《将军吟》

莫应丰故居位于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桃花江镇大华村一字墙组。竹木茂密的山坳中,莫应丰曾在此度过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幼时家贫的他,时常需要上山砍伐竹子来贴补家用。欧阳慧龄女士曾撰文形容丈夫莫应丰幼时的贫苦,“拖着比自己身躯长得多的竹子在逶迤的山路上躬身爬行,那种艰难与心酸,一点都不啻于苦苦挣扎于巴山蜀水两岸的古道纤夫”。

莫应丰_副本.jpg

作为著名作家,莫应丰被提及最多的作品,自然是完稿于1976年春夏之交的《将军吟》。莫应丰躲在文家市公社院内的小楼里,吃着每月15元清汤寡水的集体伙食,抽着友人送来的劣质香烟,日夜伏案疾书。写到兴奋处他便哼起《国际歌》;写到悲伤处,就有断断续续的抽泣和呜咽声,缕缕飘向寂寥的夜空。47万字的长篇小说,仅用三个月的时间草成。写完,他有一种解脱感、成就感。

这部长篇小说堪称“一时文学风气之先”。“一旦足可给历史留下形象证词的小说完成,死又何惧。”莫应丰在与人谈起《将军吟》时,这样说道。他两眼射出幽深而坚定的目光,吟出小说脱稿时的即兴赋诗:“含辛茹苦愤无私,百万雄兵纸上驰。泪雨濯清千里目,将军一梦醒其时。”

莫应丰6.jpg

1982年,《将军吟》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是“才华横溢的血性男人”

改革开放之初,沈从文之后,湖南籍作家继以严峻而凄美的文风崛起于中国文坛。莫应丰的命运也因《将军吟》而改变。生前,这位当过兵、写过剧本的作家曾对人戏言,没有《将军吟》,“说不定我还在混日子呢。”

莫应丰于1972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在《将军吟》发表前,他还曾发表过长篇小说《小兵闯大山》。《将军吟》之后,莫应丰的创作多以家乡的山水人文为背景,主要作品还有《美神》《桃源梦》《山高林密处》《驼背的竹乡》《死河的奇迹》等。

莫应丰5.jpg

本组图片供图/莫庆寿

1989年因病去世时,莫应丰年仅51岁。其时,这位作家已是著作等身,创作、发表作品共计400余万字。

除去作品,这位湖南籍著名作家至今仍被家人、朋友怀念的是他刚正血性、乐善好施的性格。同是湖南作家的韩少功、叶蔚林曾形容病中的莫应丰,“病了倒可爱了,要不总像个雄赳赳的公鸡”。在欧阳慧龄眼里,莫应丰是那种才华横溢的血性男人。“有些时候,他的宽容豁达像一位大哥哥,更多的日子里,他的憨厚、率真简直就像一名混沌未开的小男孩。”

2004年4月2日,在逝世15年后,莫应丰被安葬于湖南革命陵园艺术园。由著名雕塑家雷宜锌设计的莫应丰陵墓,顶部是一尊莫的头部石雕塑像,中间为朱红色花岗岩墓碑,墓碑上刻有莫应丰的绝笔词,“池鱼归海,笼鸟归山”。

编辑插嘴

湖南革命陵园是革命先烈英灵栖息地、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湖南革命陵园艺术墓园现已放宽服务对象,不限于烈士、名人,可接纳更多的英灵栖息。同时提供点灯、敬献鲜花等代客祭扫服务。联系电话:0731-85096321或13874801138。

来源:快乐老人报·红网老年频道

作者:维利

编辑:武维利

本文为老年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2022/09/30/1188705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