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社评:“退保”变生意,倒逼险企刮骨疗毒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周钢 编辑:黄靖康 2019-08-26 16:15:14
时刻新闻
—分享—

买过保险产品的人都知道,如果过了“犹豫期”,想要“全额退保”是很难的。据《新京报》报道,如今,网络上不乏“退保代理”的广告,代理人从中收取不菲的服务费,而暴利之下往往暗藏捏造事实、恶意投诉、钓鱼式维权等乱象。《北京商报》则报道,退保还滋生了另一种“生意”——最近,不少老人频频接到“中亿集团”和“祥钰德”两家公司的销售人员来电,称其在保险公司的保单收益不及预期,可协助退保,并弥补损失,进而许以高息诱导老人购买理财产品,不少人中招。

站在维护合同严肃性的角度,如果退保行为指向投保人先前无异议且已正常履行的保险合同,甚至发展成第三者纯粹为了经济利益而采取不正当手段恶意退保,这无疑会对保险行业的正常秩序产生不利影响。但与此同时,在保险企业有充分权利对恶意投诉说不,且投保人明知退保不划算甚至被保险公司“拉黑”的情况下,倘若花钱请人退保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无疑说明保险行业目前或多或少还是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地方。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保险产品过于抽象,保险条款过于专业,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的现象并不少见。譬如保险营销人员在推销产品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向客户详实说明支付保险金的有关条件,侵犯被保险人知情权的情况也时有出现。随着互联网保险的兴起,保险产品销售变得极其便捷,传统意义上的“双录(录音、录像)”未被完全执行到位的情形更是十分普遍。无论是出于维护投保人权益,还是为了进一步防范自身风险,倘若保险企业不能从根源上清除这些痼疾,“退保代理”的生存土壤显然会一直存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媒体最近对“退保理财”现象的披露,实际上也将保险行业由来已久的个人信息保护失范问题暴露无遗。今年年初,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即表示,在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保护的关键环节,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完善制度,探索银行保险行为检查新方法,堵塞道德风险漏洞,加大对客户信息泄露监管的处置力度。在国家层面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还未正式出台的背景下,保险行业的信息泄露顽疾会否得到新规的有效遏制,已然备受各方期待。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周钢

编辑:黄靖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