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给同是老年群体的人打工,成就感满满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鲍杰 编辑:黄靖康 2019-08-26 15:52:30
时刻新闻
—分享—

当同龄人在四处找寻再就业岗位时,北京60岁的刘崇惠将目光放在了街道的养老驿站,她在那找了份工作,“钱挣得不多,但很有成就感”。

记者在走访一些养老机构、社区街道后发现,和刘崇惠一样,越来越多的银发族开始投身养老事业。他们或在养老服务试点中充当“先行军”,摸索和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或亲自参与创办相关产业,为高龄老人服务。

为老人“打工”,不看重工资

刘崇惠如今在一家养老服务中心打工。

原是某大型国企中层领导的她退休后,心里一直空落落的。去年,她听人介绍有一家养老服务驿站,可以为老年人介绍工作:想挣钱的,可以选择适宜身体情况的工作;热心公益的,可以当为老人服务的志愿者,不挣工资,而是用服务换积分。在服务中心,刘崇惠要做的事情很杂,除了帮忙订餐,还要定期去探访辖区内的老人,“但我现在很快乐,觉得自己有用”。服务中心的业务有60多种,一个个岗位也应运而生:有负责站点运营的管理岗;有专门组织兴趣活动的组织岗;还有一些专业技术岗。

跟刘崇惠一样重新“上岗”的还有30多位“活力老人”。李宗云退休后当上了泥灸师,在外面的会所做一次泥灸要上百元,她给老人做一次泥灸只收10元钱。同时,她还在养老驿站维持各种活动秩序,“工资是其次,价值感是花钱买不来的”。

自办老年大学培养上千学员

家住安徽合肥临湖社区的赵志宝一直有个创业梦,可他没想到,自己最终选择的项目竟是老年大学。

2014年从江淮汽车厂退休后,赵志宝就天天开车去区老年大学上课。很多次放学回家,赵志宝都会偶遇一些独自在社区花园发呆或遛弯的邻居。他了解到,原来社区有2600多位老人,可是因为社区没有老年大学,大家退休后都无所事事。

当时,社区有创办老年大学的想法,可苦于没人负责,就一直没启动。赵志宝头脑一热,毛遂自荐当校长。场地是现成的,可师资和学员怎么来?当时,每天吃完晚饭,赵志宝就到广场上宣传,听取开课意见。花了一个星期,他把社区附近的广场跑了一遍。广场舞一开班就吸引了90多人报名。模特班报名冷清,他就请来其他地方的模特队来社区表演,招生效果立竿见影。

同时,赵志宝经常主动拜访名师,并自己开车负责接送。有的课程老师上到一半就“跑”了,赵志宝便自己报名到市区学习,回去再传授给学员。如今,老年大学已坚持办了快3年,培养了一千多名学员。

开咨询工作室为人疗伤

跟冷冰冰的机床打了半辈子交道,上海72岁的朱美玲没想到,自己退休后成了一名给人温暖的“心灵导师”。

10多年前,朱美玲从上海第一机床厂退休后就当起了志愿者。因为天天跟人打交道,朱美玲变得善于倾听和交流。2008年,街道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朱美玲成为首批志愿者之一。在她的带领下,热线发展壮大变成了“心悦夕阳”工作室。与别的咨询室不同,“心悦夕阳”会主动出击,“主动打电话问候,聊聊天气、饮食、身体”。工作室还拒绝居高临下,“对方不愿意听什么心理咨询,说随便聊聊天更好”。同样是老人,朱美玲更懂得老人的想法,“比如要为对方保密,老人把悄悄话告诉我们,我们绝对不能乱说”。

日复一日,很多人把朱美玲当成了朋友,不仅把备用的家门钥匙给了她,就连身份证、银行卡、房产证在哪个抽屉也一一告知,“他们说,连子女都防着,就相信我”。(本报记者  鲍杰)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鲍杰

编辑:黄靖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