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25年11月4日|金融小知识:如何衡量涉外债务的安全性

来源:红网老年频道 作者:一展厚 编辑:武维利 2025-11-03 17:52:16
时刻新闻
—分享—

防非湘守365网页版抬头_.jpg

2025年11月4日,星期二

九月十五  乙巳年  丙戌月  丁丑日

如何衡量涉外债务的安全性

利用外资与国际资本流动密不可分。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主要渠道。外债即为一国对国外的负债,是国内债务的相对概念,包括一切对非当地居民以外国货币或当地货币为核算单位的有偿还责任的负债。其中,除了直接投资,其他如债券投资、国际信贷等形式都可能构成一国的直接对外负债,形成一国的债务负担。

11月4日.jpg

债权债务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通过借入外债,经济主体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宽融资渠道,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提供关键资金支持。我国上世纪诸多基础设施项目的推进,便曾通过合理利用外债缓解财政压力,实现了“借外力补内力”的发展效果。但外债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过度依赖对外债务融资将容易受到外部冲击。一旦汇率、利率和外汇储备大幅波动,以外币计价的涉外债务可能面临较大的偿付压力,债务违约风险也会上升。上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便是典型案例,当时部分国家因外债规模失控导致偿债困难,最终陷入经济衰退。

影响外债风险的因素具有多元性与复杂性,可从内外两个维度综合分析。外部因素中,汇率与利率波动是最直接的风险来源,全球金融市场的任何动荡都可能通过这两个渠道放大偿债压力。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同样关键,全球经济衰退可能导致出口收入下降,直接削弱偿债能力,而国际资本流动的突然逆转则可能引发短期偿付危机。内部因素方面,债务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短期外债占比过高会加剧流动性压力,一旦集中到期便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币种结构失衡则会放大汇率风险,过度依赖单一外币将使外债受该货币汇率波动的影响加剧。此外,外债资金的使用效率也至关重要,若资金未投入生产性、收益性项目,而是流向非必要领域,将导致偿债能力与负债规模脱节,进一步积累风险。

因此,要合理控制外债规模。如果引进外资超出外债的适度规模,就可能造成国内资金闲置,使外资转向其他用途的低效利用,或者引发通货膨胀和经济结构扭曲等各种消极影响。外债固有的利率、汇率等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减少这种风险的简单办法就是在外债达到适度规模时,尽可能减少外债的数量。

国际上通常采用负债率(外债余额/GDP)、债务率(外债余额/出口收入)、偿债率(外债还本付息/出口收入)以及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之比四个指标来判断外债整体风险。其中,负债率反映整体债务负担,国际安全线为20%;债务率衡量出口对债务的覆盖能力,国际安全线为100%;偿债率体现年度还款压力,国际安全线为20%;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之比则关注短期偿付能力,国际安全线为100%。这些指标构成了外债风险的“体检标准”,需结合国家经济实力动态调整。

目前,在国际上最为权威和广泛应用的主权债务风险评估方法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所提出的债务可持续性分析(Debt Sustainability Analysis,DSA)方法,旨在帮助国家政府、国际机构和投资者评估债务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从我国当前情况来看,外债规模保持基本稳定,风险总体可控。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全口径外债余额为24198亿美元,较2023年末下降1.1%,这种波动主要受汇率折算、国际形势及国内经济回升等多重因素影响。结构层面呈现优化态势:本币外债占比升至50%,较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有效降低了外币汇率风险;中长期外债占比维持在44%,期限结构保持稳定。从风险指标看,2024年末我国负债率为12.8%、债务率为63.8%、偿债率为 6.5%,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之比为42.4%,四项指标均远低于国际公认安全线,且较以往有不同程度改善或保持基本稳定。这一态势得益于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本面,以及对外债规模与结构的精准调控,为应对国际经济波动提供了坚实基础。

整理自:《国际金融学》《国家金融安全知识百问》《经济日报》、证券时报App、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等

点这里,获取更多天的“湘”守

一审:武维利

二审:鲍杰

三审:贺银河

来源:红网老年频道

作者:一展厚

编辑:武维利

本文为老年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646954/74/1539281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