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听着就有负罪感,“独立”又显得遥不可及,于是社交平台上,年轻人自创了“嘬老族”这个新说法。“嘬老族”并非完全依赖父母,但也无法彻底脱离家庭的经济托底。很多父母半嗔怪半纵容地默许这种“软性啃老”。您呢,怎么看?(摘编自《南方周末》)
不啃老,但“嘬老”
“啃老”通常指成年人长期依靠父母的经济支持过日子。大多数情况下,大家对啃老族还是批评的声音更多。如今,“嘬老”流行起来——它不像传统啃老那样明目张胆地依赖,更像是一种更含蓄、更有分寸的经济互助。年轻人有一份工作,也做得很努力,但总会在生活的缝隙中“蹭”一点家庭支持:房租紧张时,向父母讨个红包;回家吃饭,顺走冰箱里的牛奶和水果;代父母买点日用品,偶尔多报点开销……
“嘬老族”往往也有一点无奈:“我又不是不工作,只是偶尔让爸妈帮衬一下,怎么了?”
有老可“嘬”:父母家底厚
很多年轻人不是不想独立,而是“独立”的成本实在太高——工资跑不赢房租,加班追不上物价。有些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虽然月薪过万,但有时也逃不过“月薪过万,仍然月光”的情形。别说储蓄,一场小病都可能让这个月的收支失衡。于是,“偶尔嘬一口老”成了不得已的生存策略。
当然,年轻人“嘬老”的背后,站着一批“有老可嘬”的60、70后父母。一部分父辈赶上了经济高速增长期——房价还没疯涨时买了房(可能好几套),年轻时存下的钱在银行里滚出了利息,退休金也比较可观。大富大贵说不上,但比起子女家底确实雄厚得多,这才让偶尔补贴子女成为可能。
“嘬老”应是双向奔赴
对孩子“嘬老”,父母往往默许甚至纵容。能帮一点是一点,是很多父母的想法。
子女对父母的小小依赖,其实也是维系感情的纽带。但要当心,“嘬老”一旦过度,就会变成父母的负担。另外,“嘬老”应该是温暖的双向奔赴。父母给钱给物是心疼孩子,子女不能光伸手,得让父母心里也热乎。比如周末多回家陪爸妈吃顿饭,顺手把家务做了;收到转账后别光发个表情包,抽空陪妈妈逛个街,听爸爸唠叨会儿年轻时的故事……这些看似小事,却能让父母觉得付出值得。他们要的不是贵重回礼,就是那份被记挂、被珍惜的温情。
■声音
彭万贤(安徽合肥80岁):雪中送炭,非常必要。我的孩子职场遇困时,我就是这样做的。他们连饭都吃不上,怎么往前奔?
李长顺(河南安阳71岁):子女暂时遇到困难,但能积极进取的,要给予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啃老”心安理得,不积极进取的,要批评教育。(整理/本报记者邹东锋)
来源:快乐老人报·红网老年频道
作者:邹东锋
编辑:武维利
本文为老年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646949/58/14956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