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李红父亲摸黑走到客厅。在保姆的拉扯下,他仍拒绝返回房间。因为失智,意识不清的他开始大声地呵斥保姆。在听到父亲与保姆的吵闹声后,60岁的李红从床上爬起来,安抚父亲重新回去睡觉。有时,为了这样的事情,李红一晚上需要起床四五次。2019年7月,无计可施的李红选择将父亲送往北京一家高端养老机构的失智老人护理区。每月超过2万元的护理费,由父亲的养老金和家人的资助共同承担。长期照顾失智老人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沉重负担,如何让养老机构在专业化护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很多家庭的刚需
作为一种无法被治愈的疾病,认知症已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中老年认知症患者早已超过1500万人,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2220万。在数字之外,更具挑战性的是,随着预期寿命的提高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高龄失智老人的护理职责大多落在了50至65岁这一群体的身上。
在李红的记忆中,父亲向来温文尔雅。退休后,他主动承担起带孙工作,还积极参与老年乐队的活动。直到2018年,因路易体痴呆(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87岁的父亲开始变得暴躁且难以沟通。照顾父亲一年多后,李红的精神状况出了问题,三甲医院的医生诊断她患有焦虑型抑郁症。“护理失智老人真的能拖垮一位照护者。”李红无奈地说。
据泰康之家养老社区事业部健康照护部总经理许春娟介绍,与普通高龄老人相比,护理认知症老人最大的难题是他们普遍存在精神行为异常症状,例如生活作息昼夜颠倒、夜间四处游走,有被偷、被害的妄想,不配合洗澡吃饭,甚至会出现打骂人等行为。此外,因为认知能力下降,老人还存在走失风险,以及漏服、误服药品和被烫伤等隐患。许春娟表示:“即使是身体机能良好的认知症老人,通常也需要全天候的陪伴和护理。护理人员在长久护理过程中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即使是养老机构里的护理人员,在护理认知症老人时也会面临较大的精神压力。”
已有的机构运营困难
一名在南方某省连锁化运营多家普惠型养老机构的负责人表示,目前机构内约有三分之一的老人患有认知症,虽然深知设置专门的失智老人护理区更有利于护理工作,但受限于场地面积和设施投入的压力,机构只能让所有老人混住,并且在护理过程中也没有进行特别区分。
为规避失智老人攻击他人的风险,该负责人采取的举措是拒绝接收有精神行为症状的失智老人。目前,机构只接收处于失能状态(即只能长期卧床)的失智老人或症状非常轻微的失智老人。上述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因养老机构竞争激烈,他们只能选择接收失智老人来提高入住率;另一方面,由于护理员数量有限,且护理员年龄普遍偏大、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因此机构会选择性地收住失智老人。这是在权衡利弊和承担社会责任后的无奈之举。
许春娟观察到,近年来市场上大量小规模养老机构也开始接收认知症老人,但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护理机构很难实现分层、分区的专业化护理,更多的是将认知症老人与普通老人混合居住。在国际上,通常会在养老机构内建立设施标准更高的认知症护理专区来护理这些老人。考虑到认知症老人精神行为症状的不可控性,混住或多人居住可能会对同住人的生活造成较大干扰。
在重庆万州区,南京银杏树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运营了14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其中一家专门用于收住失智老人。据公司董事长吴友凤介绍,如果选择建设认知症老人专区,机构需要预估在较高收费背景下的入住率,否则失智老人的护理费用甚至都无法维持专区的运转。如果降低费用以提高入住率,机构只能选择亏损运营或降低服务标准(包括护理员的配比和专业程度)。
付不起的护理费用
中高端养老机构能提供更精细化的照料服务,但其费用超出了很多家庭的承受能力。目前,在一线城市中,中高端养老机构的认知症老人护理专区每月费用大多在1万至3万元;在二线城市,普惠型养老机构的失智老人护理费用通常为每月5000元左右。整体上,失智老人的护理费用比普通失能老人高20%至30%。
在与认知症老人家属的接触中,泰康之家副总裁兼养老社区事业部总经理徐晓欢发现,许多家属不愿意接受老人被判定为认知症,关键影响因素是费用压力以及心理上难以接受这一判定。
收费高的原因是养老机构在认知症老人护理方面的投入显著高于普通老人。许春娟说,由于认知症不可治愈,养老机构更多地采用非药物疗法来延缓老人认知的衰退程度,因此设施的细节处理和完备程度至关重要。例如,居民房间及门口会进行个性化设计,以便居民能轻松辨认自己的“家”。
除了硬件设施,许多高端养老机构会在认知症老人护理专区特别注重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徐晓欢表示,为了应对认知症老人的精神行为症状,护理员需要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和应对经验,应届毕业生无法立即做到,“50后”护理人员更难以胜任。这意味着,如果养老机构想开设认知症老人专区,就需要承担更高的人力成本。
有地方正在尝试破局
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政策层面都在持续关注认知症老人的护理难题。1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5个部门联合发布《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在100张床位以上且具备相应服务能力的养老机构中,痴呆老人照护专区(单元)设置率预期大于50%。
在多位养老机构负责人及护理人员看来,目前仍待完善的政策是尽快建立认知症老人护理标准,以及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来惠及更多普通认知症老人。2023年,上海、江苏率先发布了认知症照护单元建设标准。其中,上海对认知障碍照护单元的环境、安全、用房、设施设备及人员配备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机构的运营压力也亟待缓解。吴友凤表示,如果政府能直接提供相应的物业设施或认知症护理专区的建设补贴,机构既能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提升护理服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护理费用。此前,上海已明确提出,给予每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1万元的建设补贴。
在居民支付能力方面,徐晓欢建议国家在推行长期护理险的过程中,可向认知症老人倾斜,或覆盖更多中轻度认知症老人。这样既能避免认知症老人的护理过度依赖政府补贴,也能降低老人家属的经济负担。(摘编自《经济观察报》《三联生活周刊》)
来源:快乐老人报·红网老年频道
作者:综合
编辑:武维利
本文为老年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646945/64/14644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