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本报评论员彭臻玉
据《成都商报》报道,近日,成都市武侯区肖家河街道在兴蓉街举办了一场照片展,参展的40多组写真全由社区合伙人“自然先森”团队的十几名年轻人拍摄。年轻人们用细腻的视角,为独居老人们拍摄了一张张多巴胺风格的时尚大片。有照片主人公表示:“我来这儿30年,这是我最快乐的一次!”
所谓“社区合伙人”,就是社区吸纳个人、组织等一起参与基层治理的团队。据报道,目前社区合伙人模式已在成都高新区遍地开花,兴蓉社区就有200多名合伙人,携手参与社区治理。其中,“自然先森”团队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独居老人身上,他们尝试带老年人走进年轻人的世界,体验新乐趣,实现自我价值满足。此次为独居老人拍摄时尚穿搭大片,就是他们的实践路径之一。此前,该团队还着手为独居或高龄老人的阳台搭建“植物信号塔”,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密切关注老人的生活状态。
在年轻人的引领下,独居老人走出家门,重拾快乐,获得自我价值感,无疑让人看到了专业力量参与社区助老的更多可能性。当前,基层治理的难点在于如何整合社会治理资源、提升各类社区治理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关键点在于要做好服务,特别是要抓好“一老一小”这两个重点。为此,基层社区要坚持以创新性的有解思维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解决助老扶幼问题。
就助老而言,社区合伙人机制能够让更多主体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将社会力量、专业力量汇聚在一起,共同为老年居民排忧解难,尤其是帮助独居老人重新嵌入社会网格之中。在这样的创新机制下,相关部门、街道社区更需要做的,乃是引导社区合伙人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共商家园计划,认领社区治理项目,合作开展居民服务行动,将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清单、需求清单转换为责任清单、行动清单,切实满足基层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新需求。
来源:快乐老人报·红网老年频道
作者:彭臻玉
编辑:武维利
本文为老年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646945/58/14627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