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星期一
八月初一 乙巳年 乙酉月 甲午日
荣氏家族经久不衰的经营秘诀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是著名的近代爱国实业家。他们被毛泽东称为“中国民族资本家第一户”,其开办的第一家面粉厂旧址,如今已化身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他们缔造了中国“面粉大王”和“纺纱大王”的商业传奇,成为近代中国企业发展的典范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坚持“吃、穿”两大主业的互补联营化发展战略
相差近2岁的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15岁左右就相继被送到上海的钱庄当学徒,由此通晓了珠算、记账、存款、放款等各种钱庄业务。1891年,荣宗敬学徒期满,转入森泰蓉钱庄做“跑街”,在金融市场的资金调拨、运行和小麦、棉花的产销行情等方面,积累下丰富的知识和经验。1893年春,荣德生随父亲到广东三水河口厘金局朱仲甫手下做帮账,办理进出口税务。这些经历,对荣氏兄弟后来经营面粉、纺织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准备。
1896年3月,荣氏兄弟在父亲荣熙泰的支持下,出资在上海鸿升码头附近租房开设广生钱庄。从荣氏兄弟办钱庄起,经过在实践中的不断摸索和对当时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的分析后,认识到发展实业“不外吃、着两门”为最妥当,从此便按照这一指导思想,一生集中精力专注于发展面粉和棉纱两大主业,并实行“粉纱联营”,使这两大主业之间相辅相成、互补促进。
荣氏兄弟之所以要两大主业并举,一方面由于当时社会对面粉、棉纱布匹有大量需求,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实践中发现了两者存在着互惠互利的关系。随着荣氏面粉厂规模越来越大,面粉产量越来越高,所需要的面粉袋数量也越来越多。起初,荣氏面粉厂是从其他棉纱织布厂购买面粉袋,需要花费很大一笔开支,无形中提高了成本。善于精打细算的荣氏兄弟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在发展面粉厂的同时,也办起了棉纱织布厂。新厂兴办后,在向社会供应大量棉纱和一定数量布匹的同时,所生产的布匹主要供应荣氏面粉企业制作面粉袋。这样,荣氏集团不仅对外增加了一大财源,而且节省了向外购买面粉袋所需的大量资金,原来外流的“肥水”流回了自家田。
“不提红利,肉烂锅里”的策略迅速积累资本
高分红、低积累是中国近代企业发展中的一大通病,但荣氏集团却抛弃了这一当时流行的惯例,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不提红利,肉烂锅里”,快速积累资本的策略。
所谓“肉烂锅里”是指企业在获得赢利后,少发股息,不分红利,把企业的绝大部分利润继续转化为生产资本,扩大再生产或开办新的企业。荣氏兄弟于1913年创办福新一厂时,原始自有资本仅4万元,开办之初,荣氏兄弟便与其他投资人商定“三年不提红利,存厂生息,以厚资力”。到了1923年,其自有资本已近300万元,同时这些资金还不断用于投资新厂。整个荣氏集团,后来几乎都是照此办理,企业的增资或新建,大部分都是通过这种滚雪球的方式来取得资金,由于这些资金都是荣氏集团的自有资金,这就具备了雄厚坚实的基础。在上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荣氏集团也曾一度陷入困境,但由于根基深厚,具有抵御风险的强大力量,最终化险为夷,走出困境。
荣氏家族的成功,离不开其稳健的经营策略、长远的战略眼光,以及对资本积累的深刻理解。他们专注于“吃、穿”主业,实行“粉纱联营”,既满足社会需求,又实现内部资源互补,降低成本。同时,“不提红利,肉烂锅里”的资本积累策略,让企业拥有坚实根基,得以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抵御风险、持续发展。这些实践经验,为后世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有益参考,也体现了传统商业智慧在时代浪潮中的适应性与影响力。
整理自:无锡市档案史志馆
一审:武维利
二审:鲍杰
三审:贺银河
来源:红网老年频道
作者:一展厚
编辑:武维利
本文为老年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646943/94/15246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