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星期二
八月廿三 乙巳年 丙戌月 丙辰日
普惠金融,从理念落地到高质量赋能的演进历程
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惠及民生福祉。从全球范围来看,传统金融体系曾长期聚焦高净值人群与大型企业,小微企业、农户等群体常面临“贷款难、融资贵”问题。在我国,随着经济转型与共同富裕推进,普惠金融从理念引入到战略落地,逐步织密服务网络,成为支撑民生改善与经济均衡发展的关键力量。
所谓普惠金融,就是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可触达、可使用、有效的金融服务。这一理念的全球萌芽始于2005年——当时联合国将消除贫困列为千年发展目标首位,在“国际小额信贷年”活动中首次提出建立普惠金融体系概念,推动金融服务业为贫困人口提供多样化服务。其后,联合国机构协助中国人民银行评估法律框架并制定小额信贷新政策,相关试点经验被纳入中国普惠金融体系发展。
2013年,我国普惠金融迈入“奠基之年”,实现了从“理念倡导”到“国家战略”的关键跨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
2015年,国务院发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普惠金融发展绘制了首份国家级“路线图”。规划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并提出具体目标: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有效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显著提升金融服务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使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居于国际中上游水平。随着这份规划的落地,我国普惠金融蓬勃发展。据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0年)》显示:2020年,我国普惠金融服务重心更加下沉,产品创新更加活跃,供需对接更加有效,金融基础设施更加健全,数字普惠金融不断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入,基本建成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2023年,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普惠金融也迎来“提质升级”的新起点。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持续发力以构建高水平普惠金融体系,提出“未来五年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体系基本建成,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的目标,具体体现在:基础金融服务更加普及、经营主体融资更加便利、乡村振兴更加有力、金融消费者教育和保护机制更加健全、金融风险防控更加有效、普惠金融配套机制更加完善等几个方面。政策导向下,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快速显现,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2.93万亿元,同比增长14.6%,贷款增速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普惠小微授信户数超过6000万户,已经覆盖约1/3的经营主体;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4%,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4.46万亿元,同比增长20%;2024年新发放的普惠型涉农贷款平均利率降至4.9%,同比下降0.51个百分点,较5年前下降2.49个百分点。
2025年,普惠金融的浪潮已经席卷中国金融业的每一寸土地,国务院总理李强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便利度”,为普惠金融的持续深化指明方向。如今,普惠金融不再是蓝图上的规划,而是化作了惠及亿万市场主体的真切体验。展望未来,随着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金融服务将更精准地对接民生需求与实体经济,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参考自:《中国金融杂志》《金融时报》《上海证券报》等
一审:武维利
二审:鲍杰
三审:贺银河
来源:红网老年频道
作者:一展厚
编辑:武维利
本文为老年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646943/62/15320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