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号、候诊、检查……看个病绕得人头晕,多亏你啊,不然我一个人连诊室门都找不到。”在湘雅二医院诊室外,70岁的高奶奶拉着陪诊师何倩倩的手,念叨里满是感激。如今在湖南的医院里,陪诊师的身影渐渐多了起来。这个因老龄化浪潮催生的新兴职业,正从“边缘服务”一步步走进人们的生活。
8月8日,湖南省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助医管理分会首届主任委员、长沙湘医健康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涂文武接受记者专访,深入解读湖南陪诊行业的现状与痛点,揭秘湘医陪诊从创立到发展的历程。从触动初心的求助,到一档节目促成的跨省合作,再到一个协会推动的行业规范,记者发现,湘医陪诊的发展轨迹,恰是湖南陪诊行业从“野蛮生长”到“标准化进阶”的缩影。

湖南省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助医管理分会首届主任委员、长沙湘医健康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涂文武
现象:银发浪潮催生“陪诊刚需”
想象这样一幅场景:一位患病的老人独自去三甲医院复诊,对着手机挂号界面手足无措,绕了半栋楼也找不到电梯,手里攥着的检查单上更是看不明白…… 这不是个例,而是当下无数老人面临的就医困境。
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 3.1 亿,而湖南这一群体更是高达1536万人,占比23.49%,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独居老人、异地就医患者及行动不便者对陪诊服务的需求尤为迫切。更重要的是,长沙作为湖南医疗资源的“聚集地”,每年吸引大量外地患者,仅湘雅系医院的异地就医占比就超40%,进一步催生了陪诊市场的规模化需求。
“不光是老人,普通人看病也难。”涂文武坦言,三甲医院动辄数十个科室、分时段预约系统,让初次就诊者如入迷宫;而智能挂号、线上缴费等操作,又像一道“数字鸿沟”,把不少老人挡在门外。加上中国“421 家庭结构”下,子女异地就业与父母就医需求的矛盾愈发尖锐,陪诊需求早已从“可选”变成了“刚需”。2024年全国看病挂号超过110亿次,对一些长者慢性病人来说,两三天就要挂一次号,背后藏着巨大的陪诊需求——2022 年,仅淘宝平台就有2.6万人次搜索“陪诊”。

陪诊师的作用远不止“带路”:他们是“导航员”,能帮患者规划最优就医路线;是“翻译官”,把专业医嘱转化为老人能听懂的家常话;是“心理按摩师”,从专业视角缓解患者的就医焦虑;更是“协调员”,排队、缴费、取报告一站式搞定。正如央视《新闻 1+1》专题报道中所说,这一群体“填补了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空白”。
如今,湖南陪诊的需求人群已逐渐清晰:无亲属陪同的社区独居、孤寡、失能失智老人;购买商业保险的高端人群;以及想提高就医效率的普通人群。孕产妇、术后康复者等群体的精细化需求,也在持续激增。
痛点:“三无”困境待破,信任危机凸显
需求旺盛的背后,陪诊行业却曾经一度深陷“三无”困境——无准入门槛、无服务标准、无主管单位。这让看似繁荣的市场,藏着不少隐忧。
资质与价格的“双重混乱”最为突出。街头巷尾,存在着个体陪诊师通过朋友圈接单的现象,其中不乏缺乏医疗背景的从业者;更有甚者,一些“黄牛”打着“陪诊”的旗号倒卖号源,扰乱市场秩序。收费更是没个准数:长沙市场上,半天服务价格从198元到400元不等,高端服务溢价能达千元,隐性加价成了“潜规则”,不少患者直呼“看不懂”。
专业能力的短板同样明显。目前,陪诊行业尚未普及“持证上岗”,多数从业者仅通过短期自学或跟岗培训就仓促入行。一些陪诊师连医院基本流程都没摸清,服务停留在“陪同散步”的层面,更别说应对突发医疗状况了。
权益保障的空白让纠纷难以解决。陪诊师与患者、平台间的法律关系模糊,一旦出现服务失误或意外,责任认定没依据,消费者维权常碰壁。
“湖南陪诊市场就像2020年的上海,需求爆发但规范缺失。”涂文武对比道。如今,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已通过政府引导推动陪诊服务试点:2025年1月,上海市民政局与市卫健委联合印发《上海市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扩大陪诊试点范围;3月,上海开放大学启动陪诊师培训,明确教学大纲与考核标准,13个区已实现规范化服务。而湖南仍处于“散户为主、机构为辅”的初级阶段——全省80%的陪诊企业集中在长沙,地州市多为小规模“导诊服务”。
样本:“湘医标准”打造实践标杆
“连医生都觉得看病难,普通人更是举步维艰。”多年来,涂文武无偿帮身边人解决过不少就医难题,也见证了太多就医困境。2023年,他在央视《新闻 1+1》上看到上海头部陪诊机构的报道,发现当地已形成成熟的标准化体系,“看完节目,我立刻赶到上海,找到了那家机构的创始人。”


央视对陪诊师行业进行专题报道。视频截图
双方一拍即合——“专业、耐心、先付出”的价值观高度契合,当即决定合作,将上海的成熟体系引入湖南。2024年6月,长沙湘医健康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成为湖南较早专注于标准化陪诊的机构。
起步并不顺利。“有人觉得我们收费比个体高,甚至把我们和‘黄牛’画等号。”涂文武没辩解,只坚持“专业打底”:所有陪诊师必须通过医疗常识、急救技能、心理疏导等培训,持证上岗。如今,湘医陪诊团队平均年龄约30岁,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全覆盖,本科及以上占比 70%,不乏研究生、海归人才——这支兼具专业素养与年轻化特质的队伍,本身就是创新医疗服务的鲜活注脚。
差异化服务是湘医陪诊的“杀手锏”。不同于简单的“跑腿”,他们提供从“陪诊”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三大特色服务直击痛点:中医陪诊不止陪诊,还跟踪用药反应,及时反馈医生调整处方,解决“中药难调”的老问题;儿童陪诊优化流程(先开检查单再候诊),甚至联动上门医护提前采血,让家长带娃就医“少跑腿”“少交叉感染”;专病陪诊针对肿瘤、慢性病等,提供“病历梳理—专家匹配— 康复跟踪”全链条服务。
“服务不满意,退!不专业,退!迟到,双倍退!”湘医陪诊首创的“三退机制”,打破了行业“服务无保障”的僵局。这背后,是覆盖诊前(了解病史、规划路线)、诊中(陪同沟通、协调检查)、诊后(解读报告、复诊提醒)的全流程规范,从人性关怀、专业素养、职业规范三个维度,给服务“上了锁”。如今,湘医陪诊已服务5万+就医家庭,好评率达99.99%。
技术赋能让服务再升级。通过与健康160APP合作,他们打造出“线上问诊+挂号+陪诊”一站式服务,借助AI分析用户健康数据,实现从“治已病”到“防未病”的转变。
陪诊师何倩倩有10年医院医护经验,每次服务前都会提前查阅患者病种资料,“确保与医生高效沟通,问到点子上解决患者需求。”服务时,陪护信息同步到群里;结束后,病理资料上传AI健管系统,形成专属健康档案。按她的话说:“这不是简单的陪诊,是专业服务,是心理抚慰,是帮人把健康管起来。”


陪诊师何倩倩说,受到客户的肯定,非常有获得感
破局:构建“陪诊+”健康生态
“一个行业的成熟,不能只靠单个机构。”涂文武想得更远—— 推动整个湖南陪诊行业规范化。
公益先行是第一步。湘医陪诊联合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计划推出“每家医院100人次免费陪诊”公益服务,通过学会后台预约,覆盖独居老人、贫困患者等群体。“公益不仅是承担责任,更是让更多人了解标准化陪诊的价值。”

湖南省老年医学学会助医管理分会举行授牌仪式
建标立制是关键。作为2025年3月成立的湖南省老年医学学会助医管理分会牵头发起单位,湘医陪诊主导制定《就医陪诊服务规范团体标准》,明确服务流程、收费梯度及权益保障,计划9月正式发布。此外,湘医健康联合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及湖南省三甲医院相关专家计划9月初启动全省首个专业陪诊师的培训,考核通过后由健康管理学会颁发证书。
人才体系搭建同步推进。湘医陪诊已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近百人,下一步将扩大培训:携手相关职能部门,探索退役军人等特殊人群职业技能提升新路径,通过定制化培训赋能转型健康服务领域,既拓宽就业渠道,也为社会需求注入专业力量;依托公司总部职业培训学校,与湖南多所医护专业大专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助力大学生就业;同时面向养老板块人群开展培训。

湘医陪诊与金侨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构建专院陪诊模式
行业联动形成合力。湖南省老年医学学会助医管理分会的会员单位,涵盖一些三甲医院的大主任等医疗权威,他们对陪诊服务的认可,与湘医陪诊的专业性形成完美互补。目前,湘医陪诊已与健康160、金桥医院合作,并建立助医管理服务站,还即将与某互联网医疗巨头达成战略合作,探索“陪诊+健康管理”生态;计划举办的湖南省医疗创新服务论坛,将邀请医院、养老机构等共同探讨行业未来。
未来:陪诊将成医疗服务“标配拼图”
“陪诊行业的终极价值,是解决医疗‘不可能三角’——最好的资源、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涂文武认为,通过陪诊师的专业对接,普通人花几百元就能链接优质医疗资源,这在过去难以想象。
他预判,未来陪诊将深度融入医疗健康产业链:“不只是陪诊,而是成为个人健康管家,从就医规划到日常管理,全方位提升健康获得感。”
采访结束时,涂文武望向窗外,语气坚定地说:“我们将坚持公益先行、普惠推进、市场化运营,让专业的医疗技术和有温度的医疗服务惠及更多长者和患者,使每位就医者都能感受到专业与温度。”



若您有陪诊需求,可通过湘医陪诊官方电话19313024887或 (0731) 8256 6887或微信公众号“湘医陪诊”预约
从老龄化浪潮中的微小需求,到撬动医疗服务升级的支点,湘医陪诊的故事,正在书写湖南陪诊行业的新答案。记者武维利 鲍杰
一审:武维利
二审:鲍杰
三审:贺银河
来源:快乐老人报·红网老年频道
作者:维利 鲍杰
编辑:武维利
本文为老年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646942/91/15190212.html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