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追求健康生活,很多人把“脚踩指压板”当作日常放松或锻炼足底的方式,那种酸爽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家住长沙的曾女士听说了这种独特的按摩方式,也学着光脚踩在硬质指压板上按摩,并认为“足底刺激越痛越好,出现水泡还可以排毒”的错误观念,然而第一次尝试仅仅坚持了10分钟,第二天左脚底就出现了一个大水泡,因为处理不及时,导致了感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疮疡整形科周忠志主任和大家来聊聊足底摩擦性水疱的那些事儿。
一、足底水泡形成的“幕后黑手”
1、过度摩擦与压力:当站立或行走在指压板上的硬质凸点上时,反复、集中地摩擦和压迫足底特定部位的皮肤,极易造成水泡,尤其是初次使用或单次使用时间过长,或者患者体重过大,足底皮肤娇嫩或者干燥老化者。
2、指压板的硬度过高、凸点尖锐劣质会导致伤害性直接升级。
3、皮肤“自救”反应:持续的摩擦和压力会导致表皮层和真皮层之间发生剪切力,使细胞连接断裂。组织液(血清)为了“缓冲”损伤、保护下层组织,会渗入这个分离的空间,形成肉眼可见的水泡,而水泡内的液体是无菌的血清,并非“毒素”。
二、起泡了怎么办?正确处理是关键!
脚底水泡虽然常见,但处理不当极易引发感染,尤其对于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风险更高。请牢记以下“三要三不要”原则。
“三要”:
1、要立即停止使用指压板,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可以避免损伤进一步加重。
2、要保持清洁干燥:小水泡(直径<5mm)无需刺破,用温和肥皂水清洗,擦干皮肤,涂抹薄层凡士林后用无菌纱布或透气的创可贴覆盖,减少摩擦,水泡会自行吸收;大水泡(直径>5mm)或易摩擦破裂的水泡,需要医生在严格无菌条件下,用细针从边缘刺破一个小口,抽吸出液体或轻柔挤出液体,保留泡皮作为天然保护层,再覆盖敷料,防止感染。
3、要少走路,密切观察:留意水泡及周围皮肤是否出现红肿疼痛加重、流脓、发热等感染信号,必要时及时就医。
“三不要”:
1、不要自行挑破水泡:这是最大禁忌,非无菌操作极易引入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导致严重感染,甚至可能引发蜂窝组织炎或全身感染。
2、不要撕掉泡皮:即使水泡破了,也应尽量保留泡皮覆盖创面,它是最好的天然生物敷料,能保护下方娇嫩的新生皮肤,促进愈合,减少感染风险和疼痛。
3、不要使用牙膏、酱油等物品接触破损的创面,以免损伤组织,遮盖创面,不利于观察愈合情况或加重病情。
三、如何预防指压板“踩”出水泡?
享受指压板益处的同时,避免受伤才是明智之举,我们可以这么做:
1、选择合适的指压板
避免“越硬越好”的误区,选择软硬适中、凸点圆润的产品,劣质、过于尖锐的指压板是损伤元凶。
2、做好足部准备
保持足部清洁,适度保湿,潮湿、干燥、皲裂的皮肤更脆弱,更容易起泡。
3、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初次尝试,从坐姿开始,用单脚轻轻踩压,时间控制在1-3分钟,感受耐受度,可穿轻薄、吸汗的棉袜,减少直接摩擦。逐步适应,感觉尚可后,再尝试双脚站立,时间从几十秒开始,缓慢增加,建议单次不超过10分钟。
4、聆听身体信号
感到尖锐刺痛或持续强烈不适时,立即停止,轻微酸胀是正常的,但疼痛是身体的警告,需要引起重视。
5、特殊人群慎用/禁用:
(1)糖尿病足、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等感觉迟钝,无法准确感知疼痛和损伤者禁用。
(3)足部有伤口、严重足部畸形及皮肤病患者需咨询医生意见后使用。
(4)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格外谨慎使用缩短时间,降低强度或需咨询医生意见后使用。
周忠志主任建议,指压板足底按摩的确有其益处,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需要关爱双脚,科学使用,不要“忍痛坚持”。如果脚底出现反复起泡或感染迹象,务必科学处理并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作者:谌巧玲 卞雪春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疮疡整形科
来源:快乐老人报·红网老年频道
作者:谌巧玲 卞雪春
编辑:武维利
本文为老年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646941/97/15102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