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前有抗日先辈,后有家族传承 ——记罗家四代人的邮政情缘

来源:快乐老人报·红网老年频道 作者:罗高飞 编辑:武维利 2025-06-24 12:51:42
时刻新闻
—分享—

我们家四代人的故事,既是罗家艰苦创业、薪火相传的家族史,又是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邮政事业从筚路蓝缕到昂首世界的壮阔史诗。

一、战火年代的舅爷爷

舅爷爷王谱琴,上个世纪初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在长沙邮局工作。历任长沙邮局小吴门支局长、邮务座、总工程师,因为他懂日语,所以在1938年日本侵略军从武汉向湘北进犯,长沙进行紧急疏散时,湖南省邮政管理局指派舅爷王谱琴为长沙留守处交际主任,负责守护长沙邮政资产和邮件安全。

图片1.png

我的舅爷爷王谱琴

1938年11月13日,长沙文夕大火,他领导邮政员工,守护邮局资产,守护邮件安全。大火过后,军政当局督令复邮,恢复正常秩序,在舅爷爷的组织下,长沙邮局留守业务股的员工,采取敌撤退,敌走复员的方式维持长沙邮务。在文夕大火和湘北四次会战中,他们饱尝了颠沛流离的苦难和战火的折磨,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岗位,保障邮政业务不断,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抗日烽火中的长沙邮政》中有以下记载:

1938年11月13日凌晨2时许,长沙满城火起,这次大火给邮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西长街的管理局局,湘春街、织机巷、南阳街、学宫门、浏城桥各支局的局屋,太平街、大西门、碧湘街各堆栈的房屋和邮件,都付之一炬,汽车站的邮局栈房虽未被焚,但存放的邮袋却被拆开,包裹抢劫一空,信件撕毁遍地。据统计,这次被焚被劫的邮件达一万五千余袋,邮票、印花税票和现款几乎全部被焚毁。

长沙惨遭回禄,余火尚未全熄,军政当局即督令复邮。而本地员工已撤往衡阳、祁阳等地一时难于返回,驻长沙员工就担负起复邮任务。在王谱琴组织下,新开铺支局于11月16日开始营业,同时组织早班邮路。随着本地员工返回长沙,扩大营业范围,于21日在中山路支局、北马路支局、火车东站、汽车西站开设邮件收寄所。组织了长沙至平江、至浏阳、汩罗、湘潭、宁乡各路邮班,长沙邮政恢复如此之快,得到了九战区司令官陈诚的嘉勉。

日本撤出长沙市区时,两个日本兵来到邮局,要求在桐荫里的局长公寓休息两日,得到同意,次日我军大队进城,王谱琴会同留守部队劝谕安川二人缴械投降,王谱琴因此受到战区司令部嘉奖。

1945年5月下旬,日本侵略军大举南犯,王谱琴组织员工及家属500多人,随带公件、邮件和行李几千袋,分乘轮船二艘、木帆船十余艘,向衡山撤退,沿途遇日本兵检查。王谱琴上前用日语冷静应对,声称邮政和邮件安全在战争年代当属国际法保护,战争双方有责任保护邮政人员和邮件安全,并以自己在日本留学经历和日本兵套上近乎。后日本检查士兵特发免检旗帜挂上船头,沿途畅通无阻。

当时日伪湖北邮政管理局的邮务总视察梅野岭人,正奉命在长沙筹备开设日伪邮政机构。他同王谱琴、张墨泉等人会见时,劝说这批员工到日伪邮政机构工作。当时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抗日部队,正在长沙西乡一带活动,他们派人找到王谱琴等人,一方面劝阻王等到日伪邮局工作,一方面通过王向日军复兴部购得食盐千余斤,王等将食盐装入邮袋,派十多个穿绿色邮服的职工,以送邮件为名,将食盐安全送到抗日部队驻地,解决了该部严重缺盐问题,部队政委王首道十分高兴,亲自用他的名片开了收条。

二、百折不挠的父亲

再说第二代邮政人,我的父亲。我的父亲罗育英,1923年6月初九出生于长沙县果园乡的一个富裕中农家庭。16岁时,在他舅舅王谱琴推荐下,到长沙邮局当一名普通员工。他从勤杂工干起,当过营业员,从事过储金汇兑业务,当过支局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以极高的热情投身建设新中国邮政事业的洪流之中。1952年,父亲参加了湖南省邮电管理局举办的第一批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业结束后,他被派到长沙市邮政局溁湾路支局担任支局长,以后分别担任北站路支局、小吴门支局等局的支局长。得到领导的信任和重用,父亲更是加倍努力地投身邮政事业的每一个岗位。父亲既是一位称职的好父亲,也是儿女们心中工作上的楷模,他更是千千万万爱岗敬业的邮政员工中的典范。

父亲从一名16岁的少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邮政从业者,由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管理邮政业务、有较强的管理和领导水平的支局长,是与他孜孜不倦地努力学习,是与他爱岗敬业、对工作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分不开的。父亲还是公私分明的典范,小时候经常听妈妈讲这个故事,父亲曾经在铜官邮局当局长,当时办公室和营业间离我们家住房很近,上世纪五十年代,铜官邮局经常停电,父亲晚上点一盏煤油灯加班。加班完以后,从来不提这盏煤油灯到自己房间,他告诉妈妈,这是公家的油,我们要公私分明,不能沾公家半滴油水,公用脚踏车也从不私用。

父亲是一位拥护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性格耿直、光明磊落的性情中人。1957年,他积极参加帮助领导改进工作的大鸣大放大字报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父亲怎么也想不通,明明是帮助领导改进工作,明明是好心好意献计献策,怎么就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在他万念俱灰时,是我母亲用她的温暖、柔情,抚慰了父亲受伤的心灵。在父亲关在办公室反省时,是母亲煮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荷包蛋,偷偷地从窗外递给父亲,叮嘱父亲要坚强,“你是好人,只不过是说了直话,好人终究会有好报的”。1978年,父亲迎来了平反改正,工资恢复原数。当年,我看到中共望城县委给父亲颁发的平反改正书时,激动地流下了热泪。让父亲感到欣慰的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并没有受到过多的指责和歧视,单位领导和同志们对父亲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都一直认可。

图片2.png

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父亲,小时候读过几年书,文化程度虽然不是很高,但他爱学习,爱看书、读报,爱写信。他教育我们一定要把文化学好,把基础打牢,父亲自己的钢笔字、毛笔字工整流畅。他告诉我们要把字写好,说是见字如见人,文章和文字是人生旅途中见识世界的敲门砖。小时候手把手教我们“点像瓜子捺像刀,横平竖直提上挑”。父亲有六个兄弟,其中五个在外地工作,我大伯毕业于黄埔军校,其他三位弟弟也都解放以后参加革命工作,为党的事业奋斗了一辈子。他每个月都要和他的兄弟们通书信,而且都是用毛笔书写,那字写得好,文章也流畅。可惜我们几个子女的字都不如我们的父亲。

1994年11月的一天,父亲因脑部血管破裂,造成大面积脑出血,而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以为,父亲的离去,是没有遗憾的。他1957年受到的委屈,党和国家后来为他平了反。他亲手培养长大的六个子女,个个都成为了国家的有用之才,同时,他也见证了他的大儿子罗高飞(当时任湖南省邮政储汇局局长)已接过他邮政的班,在推动邮政金融事业发展的道路上展现着自己的聪明才干,他为之而感到自豪。

三、薪火相传的家族

父母一生养育了六个子女,在他们的精心培养下,都非常争气。六个子女中有五个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都担负不同的职务,在各自的领导岗位上为建设伟大的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尤其是大儿子罗高飞、小女儿罗建飞、小儿子罗跃飞,都在为邮电(邮政)事业奋斗了一辈子。他的长孙从国外留学归国以后,先后在奥组委和新华社工作,为接续父亲的邮政情怀,又毅然转行到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目前在中邮保险省分公司从事管理工作。父亲二儿子的女儿大学毕业以后也被招聘到长沙市邮政局工作。父亲小儿子罗跃飞的儿子大学毕业以后,先后在北京、杭州等地工作,现也调任到中国联通湖南省分公司从事通信工作。父亲小女儿罗建飞的儿子大学毕业以后,也在通信部门工作。

图片3.png

我常常想起父亲那和善的目光,他总是深情地、默默地、满足地看着他儿女们,他一直因儿女们为他争气、为他争光、卓有成效地工作在各个工作岗位而感到骄傲。此时此刻,我好想念已远去的父亲、母亲。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母对儿女们的爱,是儿女们人生成长的基石。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母亲从没有打骂过儿女们,连重话都没说过,更多的只是鼓励、再鼓励。父亲热爱生活、热爱邮政,把好的基因、把做人的基本道理言传身教给他的下一代。他的子女、孙辈们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接上了革命的班,接上了邮政的班。

还有一件事,也许是历史的巧合。父亲罗育英16岁参加工作,一直到60岁退休离开邮政岗位,从事邮政工作44年。我本人18岁参加邮电工作,一直奋斗在邮政岗位,经历了乡邮员、邮政营业员、邮政支局长、县局局长、省邮政储汇局局长直至在邮政集团代理金融业务部工作(留任2年),直至62岁才离开热爱的邮政工作岗位,也是一辈子从事邮政工作44年。父亲和儿子同为邮政事业奉献44年,这也许是跨越世纪的邮政情缘!

值得一提的是,我奶奶的亲伯伯王先谦,是中国近代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曾担任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从1894年至1903年担任9年岳麓书院山长)。当然,这仅仅是我们这个家族值得回忆和骄傲的地方。

四、我的遗憾

父亲应该没有遗憾,他亲手将他们老一辈为中国邮政打下的基础,交给了下一代。他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邮政人在党的领导下,推动传统的邮政事业向现代邮政大步迈进,但我却永远留下了生平对父亲的遗憾。

我记得在父亲临走前半年,他跟我提过两次,希望有一天去趟岳阳,看看岳阳楼的壮观,看看洞庭湖的浩瀚和壮美,这是他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愿望(当然他不知道他生命什么时候会结束)。每当我想到自己的父亲,想到父亲的愿望,我就感到深深的自责,我不能原谅我自己,不能原谅自己当时总是以工作非常忙为由,没有时间好好陪他。如果人生有下辈子,我一定还要做父亲的儿子,好好地补偿我亲爱的父亲。

罗高飞

2025年6月20日

来源:快乐老人报·红网老年频道

作者:罗高飞

编辑:武维利

本文为老年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646940/67/1506849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