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韵银辉|潘清珍:愿为养老事业奉献终身

来源:快乐老人报·红网老年频道 作者:常德市老龄办 编辑:武维利 2024-12-18 19:04:00
时刻新闻
—分享—

[人物小档案]

潘清珍,石门县社会福利院院长助理。她年近八旬,连续33年在敬老院以及福利院的养老一线为老年人服务。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常德市劳动模范、全国、全省“妇女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先后10多次被石门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等殊荣。

图1:潘清珍在领奖台上领奖.png

潘清珍在领奖台上领奖

11月25日,2024年三季度“湖南好人”颁奖仪式在永州市祁阳县隆重举行,石门县社会福利院79岁的院长助理潘清珍荣耀地走上领奖台。年近八旬的潘清珍连续33年在敬老院及福利院的养老一线为老年人服务,她为养老事业奉献终生的义举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我就是你们的亲闺女”

1991年10月,石门县袁公渡乡(1995年并乡为维新镇)建立了一座敬老院,乡政府委派当时45岁的龙泉村村主任潘清珍担任敬老院院长。敬老院30位孤寡老人中年龄最大的91岁,最小的63岁,其中6位盲人,3位聋哑人,还有4位瘫痪在床,他们大多为政府供养的五保人员。他们的日常生活全依赖潘清珍一人。有人劝她:“潘主任,你干村主任好好的,何必接这趟苦差。”但潘清珍决心已定,她在进院第一天的日记中写道:“敬老院也许是我最后一个落脚地,就是我的家。”

要把30位孤寡老人接进敬老院一起生活,并非易事。这些孤老无儿无女、无依无靠,他们担心,到敬老院能否适应?生活是否有保障?潘清珍便一个一个地动员说服,并诚恳地表示:“我就是你们的亲闺女,有我一口饭吃就有你们一口饭吃,决不让你们挨饿受冻。”潘清珍在工作日记上详细记录了这些老人的姓名、年龄、籍贯和生日,“他们都没有后人,那我就来当他们的后人”。

潘清珍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精心照料这些老人。她开垦敬老院周围的3亩多荒地,栽种了300多株柑橘,院内0.2亩空坪种上茶叶,除留一部分自食外,其余出售贴补老人生活或购买生产资料。为了解决吃水问题,她从积蓄中拿出1200多元,打了一口井,给敬老院装上自来水;她每年喂养3头肥猪,其中出售一头换3头猪崽,两头宰杀后熏成腊肉给老人改善生活。她每年圈养上百只土鸡,每年大年初一她给每位老人煮4个鸡蛋,一碗一碗地端到老人床前。逢老人生日,她每人杀一只大公鸡给老人祝寿。1998年4月18日,潘清珍的一位亲戚专程去看她,给她带去了几斤香蕉。她想到老人们没有吃过香蕉,就一支一支剥皮后送给了老人们吃,自己连尝都没尝一口。

2000年,耳聋老人文胜秀80岁寿辰那天,潘清珍专门邀请邻居为老人祝寿,还放了一串鞭炮庆贺,这是文婆婆一生中第一次享受这样的热闹场面,感动得热泪盈眶。

“潘院长不能走”

潘清珍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上世纪70年代中期她与肖良功结为夫妻后,由于一直未曾生育,便收养肖传林为养子。1993年9月30日,丈夫肖良功因病早早离开了人世。1996年,潘清珍也被查出“脑血管硬化”,病魔威胁着她的生命。但是,潘清珍从痛苦的圈子中跳出来,她要用忘我的工作来充实自己。

敬老院84岁的吴立秀老人年轻时就患了较为严重的妇科病,进院时,病情已经相当严重。一天清晨,她突然手脚抽筋,眼睛也睁不开。潘清珍发现后,立刻把老人背到袁公渡卫生院打针治疗。当时,吴立秀老人极其悲观,不愿配合治疗。潘清珍就开导她,终于使老人解开了思想疙瘩,将自己的病史和盘托出,让医生很快查清了病因。潘清珍每天两次背她上医院治疗,半个月后,老人的病彻底根治。老人逢人便说:“感谢潘院长把我一世的病给治好了。”从1995年开始,已近90岁的吴立秀经常肚子痛,无论买什么药吃都没效果。这时,潘清珍想到一个土方:把盐炒热后,用布包好给她一遍一遍地熨,常常直到深夜老人不痛后才停手休息。由于潘清珍的精心照顾,老人活到92岁,才离开了人世。

潘清珍就是这样照顾着敬老院的每一位孤寡老人。院里的老人90%以上都活到了90岁高龄。经费不足是敬老院最头疼的事,但潘清珍有她的办法。在建院初期,她从临澧廉价买来布巾,无师自通地扎起拖把来,每逢墟场日,她挑着拖把到袁公渡、维新等地赶集。把开垦出来的荒地栽上柑橘后,组织那些还能活动的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帮着培管柑橘、种油菜。这样,既贴补了“家”用,又解除了老人们整天待在家里的烦闷。敬老院有一块花园大的小茶园,每逢春茶熟了,她采来茶叶,加工后留下一部分给老人们喝,其余的换钱,用来购买化肥。她甚至和当地做藕煤的老板协商,以一车黄土换40个煤球,作为烧饭燃料。

图2:潘清珍带领能活动的部分聋、哑人种菜.png

潘清珍带领部分聋、哑人种菜

遇到老人去世,她把丧事办得体体面面。在维新敬老院14年,她送走了18位老人,每送一个老人开支都要1000多元。这一切没有难倒潘清珍,她挺过来了,把这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潘清珍在维新敬老院待了14年。14年中,她从自己的全部工资以及积蓄中拿出近10万元钱,用到了敬老院和老人身上。

1999年10月,石门县民政局要在夹山寺建一座敬老院,选中了潘清珍进行打理,并答应负责潘清珍的养老送终。这时的潘清珍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家”里的这群老人,她说走可以,要把这些老人一并带走,双方没有达成协议。潘清珍回家时,对方仍叮嘱她再作考虑。这事不知怎么被老人们知道了,一下子炸开了锅,他们哭喊着:“潘院长不能走啊……”有的老人把潘清珍的手提袋抢去藏起来,有的拦住县里的车不让潘清珍上……

退休年纪“重操旧业”

2005年4月石门县皂市水库开工建设,原袁公渡乡作为水库淹没区需要移民,县里决定把维新敬老院尚健在的16名孤寡老人包括潘清珍本人安置在石门县福利院养老。

这时,石门县福利院的领导了解到潘清珍在维新敬老院的工作特别出色,福利院想请这位年满60岁的老人“出山”,再次服务养老行业。

伺候老人的工作非常辛苦,但对于潘清珍来说却不陌生。福利院中住的不少老人生活难以自理,需要提供端饭送菜、洗澡擦背等基本生活的帮助。潘清珍主动承担,并尽力而为。尤其对于残疾老人,她更是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般伺候。

不久,潘清珍被县福利院聘任为院长助理。对于这个职务,一生淡泊名利的潘清珍丝毫没把它当成“官职”,而是看成一份神圣的责任。

潘清珍接受任务后,她丝毫没有被侍候老人那又脏又臭又累的活所难倒,反而把侍候老人当成一项神圣的事业,义无反顾地“重操旧业”,复制起在维新敬老院时“丰富多彩”的生活,把安排给她的5个失能老人照顾得舒舒服服,直到福利院请来了专业护工,潘清珍才调整到别的工作岗位。

潘清珍生在山区,长在农村,不仅特能吃苦耐劳,更是一把干农活的好手。她看到福利院四周有些荒地,觉得完全可以利用。于是,她除了做好对入住老人的日常照料,组织尚有部分劳动能力的4名聋哑老人将荒地陆续开挖5亩多地,种上蔬菜。同时,她还领头搭建起猪圈每年喂养40多头生猪,搭建羊栏喂养20多头羊,搭建鸡舍喂养150多只鸡鸭鹅。潘清珍俨然一个生产队长,对这几个能劳动的人合理派工,把福利院的种养业打理得有条不紊。各种应季蔬菜绿油油的;猪、羊长得膘肥体壮;鸡鸭鹅上蹿下跳,福利院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如今,福利院能基本实现蔬菜和肉食自给,极大地改善了老人们的生活。

2020年底,福利院全体疗养人员组织起来,给潘清珍制作了三面锦旗。献旗的那天,全体老人和树大招风作人员集聚在福利院的大厅,几位代表将三面锦旗献上时,全场掌声雷动——还有一位工作人员为她即兴赋诗:“潘老大姐工作狂,服务老人日夜忙;年过七旬不叫累,只把奉献记心上;对待老人如亲人,以此报答党培养;不为名利度晚年,乐将余晖献夕阳。”

潘清珍为福利院老人服务无微不至。石门县民政部门每个月给特困供养老人发放30元的零花钱,其中有17名智障残疾老人(作为五保人员供养)的钱不会保管,也不会使用,时间久了他们的钱不是丢了,或是想买生活用品什么的也不知道去哪里买。后来大家都委托潘清珍帮其保管,潘清珍为这17人的收入和开支记了一本账,老人需要吃零食,她亲自上街买;老人需要走亲戚,她到车站接送;老人们发脾气,她都会耐心劝解;老人生病时,她及时买药送医。

石门县社会福利院负责人介绍,潘清珍刚来县福利院时,每个月的工资从40元调到80元,一年后才调到120元,1999年才加到每月1000元,但她从没有计较得失,始终默默奉献。

如今,在石门县社会福利院,大家都亲切地称潘清珍为“潘院长”,而79岁的她视老人们为亲人——每年春节,工作人员都要放假过节,而她与老人打交道33年,每年春节都是与老人在一起过,她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人间大爱。

来源:快乐老人报·红网老年频道

作者:常德市老龄办

编辑:武维利

本文为老年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646856/74/1458645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