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赧水情》连载①| 难道这是一个假坟头

来源:快乐老人报·红网老年频道 作者:陈金良 编辑:武维利 2023-02-09 16:51:58
时刻新闻
—分享—

公元二零一九年十月二十八日上午九点,家乡的工业园扩建,我的两位外婆的坟墓需要迁移,遵照母亲的遗愿,我和弟弟备齐三牲香烛冥钱来到现场,按照老一辈的风俗祭拜。

祭拜过后,民工开动挖机对着坟头轻轻地、慢慢地往下挖掘,一会儿,小外婆的遗骸出现了,且有十个淡黄色、长短不一的镂空玉石指甲套散落在黄土中。一番收拾后,挖机转向并排相距不过两米的大外婆的坟头,一下,两下,三下……深达三四米的坑内没有一点石灰木炭等防潮材料的痕迹,也没有一丝木材碎片碎渣,更没有看到遗骸。民工继续向周边开挖了十几米,仍是一铲一铲的原生黄土,不见任何逝者的物品。我们感到惊愕,甚至不可思议。大外婆去世在前,小外婆晚一年逝世,时年八岁的母亲亲眼目睹她们是并排相邻安葬的。

自大外婆仙逝之年开始,八十多年来,母亲和我们年年清明时节怀着恭敬感恩之心前来祭扫,从来没有中断过一次,而且,此处历来只有两个并排相邻的坟墓,没有其他人的墓地,搞错的几率几乎为零。何况小外婆的遗骸遗物与其生前的体形高度相似,佐证了母亲童年时期的记忆是准确的。

据说大外婆的棺材是金丝楠木,很沉,很重,出殡时,仅仅十里地的路程,送葬的人们在途中的廖阿桥边停留了好长一段时间,并且罕见地开了流水席。为什么当时不多请几班劳力轮番抬柩,偏偏要拖到接近黄昏时上山,这不符合传统的习俗。如果当初发生了摸金校尉盗墓,总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石灰木炭的痕迹始终会存在。难道这是一个假坟头,真正的棺木则埋在另一处。但是,为什么要这么做?目的是什么?一个个疑团在胸中翻滚,我和弟弟苦苦地思索着、分析着、讨论着,百思不得其解。

回到家中,我肃立在神龛前,凝视着神龛两边父母亲的遗像,默默地倾诉着心中的疑惑与不解,脑海中不停地呈现一幕幕父母生前叙述的传奇的家史,闪现出一幅幅从未谋面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画像……

作品介绍

《赧水情》是一部以湘西南地区一个普通家庭近百年的经历为背景描写的自传体纪实文学。作者根据耳闻目睹的事实,以细腻的手法真实地描写在大革命、抗战、解放、土改、工商业改造、“大跃进”、大饥荒、“文革”、改革开放等中国近现代各个重大的历史节点中一家普通百姓的生活;叙述晚清至民国初期名震宝庆的重升行由小到大、盛极转衰的曲折过程;叙说一个青涩少年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的励志故事;描述了一个寻常家庭的悲欢喜乐。
文中的故事有别于通常的作品,没有惊天动地的场景,没有激动人心的情节,一件件平平淡淡的童年趣事引人入胜,一个个寻常百姓的生活故事紧扣人的心弦,真实的故事,生动的形象,令人感同身受。
作者以平民的视角探索人生,揭示人性,倡导真善美,激励年轻人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奋发向上 !
全文共有三十二章,长达三十五万字,时间跨越百年,重点着墨于1960 年代至上世纪末。这是新中国最艰难的时期,亦是跌宕起伏、动荡不安、百废待兴的年代,也是人们最为追忆的岁月。本站今起将进行连载。


■作者简介
作者陈金良,笔名良木,汉族,1951年出生,湖南省隆回县人,中共党员,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工系,高级工程师。下过乡,当过工人,进过名校深造,先后在大型国企和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历任科研所长、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总经理、党委书记、纪委书记,荣获过多项省市科技进步奖、全国青年发明奖、国家优秀新产品金龙奖。曾任全国和省轻化工类专业学会会员、理事,有一定的专业学术影响。《赧水情》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系其创作的处女作。
交流、预订图书请联系陈金良先生,电话:13272481951或16680560731(微信同号)。


■编辑留言

一本家书抵万金。如果你也想出版个人回忆录,或者个人诗歌、散文、书画等作品集,都可以与我们联系,我们拥有优秀的编辑制作团队,帮您完成心愿。同时,您的优秀文稿,我们将优先刊载至快乐老人报或红网老年频道“记忆库”栏目,将您的宝贵经历、经验、人生智慧分享给更多读者。联系电话:19186980289或18673167072(微信同号)。

来源:快乐老人报·红网老年频道

作者:陈金良

编辑:武维利

本文为老年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646746/91/1230056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