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中华民族正是由千千万万个 像我们这样普通家庭组成的。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奋力拼搏,一代又一代人的创造与传承,汇成了滔滔不绝延绵不断的历史长河,形成了五千年璀璨灿烂的中华文明,每个普通的家庭每个普通的家族只是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微小的浪花,在生生不息光辉绚烂的中华文明中留下微不足道的一笔。
回顾我家百年来的历史,他和中国的近现代史紧密相联,在每一个重 大的历史节点,我的祖辈父辈不由自主地卷入其中,历经磨难锤炼了意志, 经受洗礼得到了升华。我们家没有位高权重威震四海的显赫人物,没有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英雄篇章,也没有光彩夺目令人敬仰的优秀事迹。我们每个人干着平凡的工作,过着平常人的生活,而平凡的家庭却积聚了三个优良的家风。
不畏艰苦,奋发向上的精神。父亲是一个孤儿,出身卑微,长期寄住在无人管理的庙里,生活极其贫穷。然而,他面对艰难不畏惧不退缩,敢于和命运抗争,从小扯猪草、捉鱼摸虾、走脚送信、学做香烛,以顽强的毅力求生存;成年后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砍柴、学艺、捕捉机遇、抗击病魔,以自己的聪明好学、自强不息的精神炼就了一门精湛的手艺,成为了一个德技双馨的裁缝。他以瘦弱的残疾之躯和母亲共同承担一家七口人的生活重压,让我们子女过上了温饱生活,却从未接受过施舍和补助。
人生有目标,有坚定不移的韧性。苦难中的父亲有一个目标,治病结 婚成家;婚后他们又有了一个新的目标,创立家业;有了自己的住房和铺面后,又有了更高的目标,教育培养儿女,改变命运,让儿孙们进入知识 阶层。
我小时候,父亲期盼我长大以后当一名工程师,这就是我从小树立的 人生目标。由于历史的发展不由人们的意志所掌控,我们上中学时文化大 革命爆发了,大学停止了招生,老三届学生全部上山下乡,我的人生之路 彻底发生了变化,先是下乡当知青,后又当工人。然而,我在荒唐的岁月没有迷茫,在喧嚣的环境中能超脱于众人之外,坚持了近三年的艰苦自学, 踏上了来之不易的求学之路。大学毕业后,我以坚韧的定力深耕科学研究,攻克了一个个难题,获得了多个科技成果,成功地逆袭进入高级知识分子和领导干部的行列,成为同龄人中的幸运者。
与人为善,宽厚待人的处世之道。父母亲心地十分善良,富于同情心,他们不管政治信仰,不论兵荒马乱,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和巨大的政治风险, 只要别人有难,他们就义无反顾地去帮助。
父母做好事做善事从不声张,更不图别人的回报,他们以微薄之力资 助易启爷爷至终,年年赞助马云连的父母度过饥荒之急。他们以慈善的爱心,宽待同事和周围的邻居,谁家有难处都慷慨解囊,积极帮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父母的善良贯穿了一生,他们以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 影响着我们子孙后代,我们兄弟姐妹个个都是古热心肠,以诚相待助人为乐是我们家传的处世之道,拒绝与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交往是我们的原 则,在家乡,在我们各自的工作单位留下了良好的口碑。父母亲的优良品德是我们家世代相传的家风,是立身之本,是陈家子子孙孙兴旺发达的源泉。
追根溯源是人类的情怀。我很小的时候,父母经常断断续续地给我谈起家史,谈起重升行的盛衰,谈起他们的童年、少年、青年,谈起他们的婚姻和奋斗过程。多年来,我一直想将他们的所说的家史和我的成长历程 完整系统地写出来,这是我心灵深处的一个愿望,退休以后,这种想法愈 加强烈。尽管我自认为有一定的文学功底,但苦于从未写过长篇大作,因 而,一直迟迟不敢动笔。我担心写不好有负父母,更害怕写不下去半途而废。 我的夫人和两个孩子时常鼓励我,认为我文笔好,记忆力出众,完全可以 胜任这一重任。出于多种考虑,我还是不敢轻易触笔。
去年初冬,我和夫人遵照母亲的遗愿,回家乡给两位外婆迁移坟墓。 现场意想不到的事出现了,大外婆的坟头下面没有任何遗骸遗物,也没有 一点石灰和木炭的痕迹,完全是原生土壤,挖掘机向周边扩展开挖,照样 一无所获,全无踪迹。是什么原因要搞一个假坟头,而真正的坟墓在哪里?
当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思潮如涌,起伏不定,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第二天早上,我拿起手机即开始写作。我没有拟定写作提纲,也不受条条 框框的束缚,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展开描述。顿时,我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思路清晰,文思泉涌,下笔如行云流水,一个个真实的人物,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幅幅遥远而清晰的情景跃然纸上。随着故事的深入,我的心情时而沉重,时而愉悦。父亲苦难的童年,漂泊的少年,奔波的青年,奋斗的中年,他老不止一次地说起过,我似乎很熟悉,写起来自然顺手。
重升行建立于晚清,盛极于民国初年,衰落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 一九三九年底倒闭,前后经历了五十多年。由于年代久远,当时母亲年少, 记忆不是那么全面,父亲也只谈到重升行的商业铺面和表面的繁华。文革初期,一篇“重升行的后代在哪里”的大字报张贴在县城的中心,洋洋洒 洒数千字,历数重升行的兴盛奢华,我胆战心惊地看了几遍,对重升行来龙去脉盛极而衰的历史有了初步的印象。
四十多年前,我听老家的几位耄耋老人说起重升行历经沧桑,最终走向衰败,无不扼腕叹息。是啊!如果重升行不是一落千丈,一败水底,青春年少又是豪门千金的母亲坠入了人间地狱,无依无靠,欲哭无泪,欲喊无救,走投无路,她怎么会嫁给身有残疾其貌不扬已到中年的父亲。哪怕只有一个栖身之地,母亲的婚姻或许是另外一回事了,这是天意,是上天的精心安排,我们才有了一位才貌双全充满着慈爱的母亲。
写到亲舅和大小外婆去世时,我泪流满面,悲痛惨烈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我为才华初露的亲舅夭折而痛惜,为大外婆的意外亡故而惋惜,为小外婆遭受的屈辱而愤怒,为年轻貌美的小外婆连遭打击撒手人寰而哭泣。 外公去世时的悲惨、重升行倒闭的凄凉、母亲被迫做童养媳的惨状让我几 次搁笔调整情绪。我深深地感受到创业难守业更难,家中出了败家子要想 保住家业则难上加难。
当写到姐姐生前对我的希望,多次对我的嘱托,她的音容笑貌不时地 闪现在我的眼前,我每每泪奔了;姐姐临终前痛彻心肺的哀号声,是我亲临其境的场景,我泪眼汪汪地回忆,心在泣血地描写,真实地再现当时悲伤凄惨的情景。姐姐是我的人生导师,当我迷茫时,她给我指明前进的方向; 当我取得良好的成绩时,她为我高兴为我鼓劲。姐姐驾鹤西去,面对年迈 体弱的父母,三个年幼的弟妹,尚未成年的我深感长子责任的重大,从今以后必须承担姐姐嘱托的使命。写完了这一段,悲伤的情绪实在难以平复, 只好休笔一天。
父爱厚重如山,母爱柔情似水。我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勤劳最富有慈爱 之心的人,他们凭着一门精巧的手艺,夜以继日含辛茹苦地工作。在日常 生活中,他们总是将最好的食物让给我们,尤其是母亲,她千方百计购买了各种紧缺的肉食,每天吃饭时却故意磨磨蹭蹭,不停地给年老体弱又肩负家庭重压的父亲夹菜,给儿女们夹菜,自己则喝残羹剩汤,且口口声声说喜欢吃带汤水佐料的菜渣。每每回想起这些往事,我不禁心酸,很是心疼。
从小,父母对我的教育是忧患教育,他们从来没有打骂过我,唯一的一次我惹怒了父亲,他也没有动手打人,只是用澡巾把我捆绑起来关在家里。闲暇之余,他们常常给我说起他们过去经历的种种磨难,说起家里面临的困难,说起他们的忧虑,不失时机地灌输忧患意识,让少年时期的我有了一种紧迫感,内心深处比同龄人坚强些成熟些。这是我成长历程的关键。
回忆我的童年是甜蜜的、可笑的。父母的百般疼爱,少不更事的懵懂 顽皮,几次落水的惊险场面,一切一切历历在目。父母的期望和鼓励,老师们的重视和激励,一直是我学习的动力;各种家务劳动和同学间的趣事为我的成长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下乡当知青的时间是短暂的,却在我的人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四年的工人生活让刚刚步入社会的我尝到了酸甜苦辣,看到了社会的百态,深切地体会到机遇是可遇不可求,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大学生活艰苦而又快乐,更是刻骨铭心,三年拼搏的学习为我后来从 事技术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我非常感谢我的母校,感谢每一个为我教授过课程的老师。在我的技术生涯中,王啸云、康伦暄两位领导是我 的贵人,他们为我提供了施展才干的舞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让我在科技道路上越走越宽。我非常庆幸自己遇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重视知识、以知识为荣的时代,从此,我的人生发生了质的改变。
写作期间正好遇上了疫情,大女儿和大女婿奋战在抗疫第一线,孙子由我们照料。白天我要帮忙干点家务活,晚上十点钟孙子准备睡觉。他临睡前,总是懂事地说:“爷爷,我睡觉了,您写文章吧。”我望着可爱的孙子,情不自禁地在他稚嫩的脸庞上轻吻一下,打开手机开始工作。我每晚笔耕不辍三个小时,码出两三千字,接近六个月时间完成了三十多万字的初稿。当收官之笔落定,我长舒了一口气,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可以给儿孙有所交待了。
我是一个典型的理工男,文学创作功底仅仅源于初中的教育。这部以家史为背景的故事,我是用心和血写成的,真可谓是呕心沥血,其后部分主要描写了我的成长经历,我的心路历程。时间匆匆,我又是初涉足于长 篇创作,深感力不从心,文中难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恐有粗制滥造之嫌, 望读者指正。如果说这本书能对广大读者,对我们家的子孙后代有激励,对你们的人生有帮助,我将感到莫大的欣慰。在此,我衷心感谢我的夫人 陈平女士,感谢我的女儿思卓和思伊,感谢我的弟弟春良、我的妹妹梅花、时莲,是你们的支持和鼓励,让我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创作了这一期盼已久的著作。
掩卷长思,凡夫俗胎的人死后终将化作一抔黄土,而永恒文字的力量 则能在人们心中树起一座精神丰碑,倘若如此,心则安矣!
——摘选自良木《赧水情》
■作者简介
良木,汉族,1951年出生,湖南省隆回县人,共产党员,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工系,正高级工程师。
下过乡,当过工人,进过名校深造,先后在大型国企和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历任科长、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总经理、党委书记、纪委书记,荣获过多项省市科技进步奖、全国青年发明奖、国家优秀新产品金龙奖。曾任全国和省轻化工类专业学会会员、理事,有一定的专业学术影响。
《赧水情》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系其创作的处女作。
■编辑留言
一本家书抵万金。如果你也想出版个人回忆录,或者个人诗歌、散文、书画等作品集,都可以与我们联系,我们拥有优秀的编辑制作团队,帮您完成心愿。同时,您的优秀文稿,我们将优先刊载至快乐老人报或红网老年频道“记忆库”栏目,将您的宝贵经历、经验、人生智慧分享给更多读者。联系电话:18673167072(微信同号)。
来源:快乐老人报·红网老年频道
作者:良木
编辑:武维利
本文为老年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646745/55/12222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