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革命陵园名人传㉑:熊开华:琴者心愿还是琴

来源:红网 作者:维利 编辑:武维利 2022-12-20 12:56:46
时刻新闻
—分享—

小古道巷,位于长沙蔡锷南路的一条明清风格的百年老街。湖南省古琴学会名誉会长,长沙市古琴学会会长、中国琴会荣誉理事、潇湘琴社荣誉社长熊开华生前曾住在这里。老巷子经过了改造,可空气中还是飘荡着古老气息。被铺成一格一格的格子状路面,就像一把古琴,在述说曾经的故事。

从小爱好音乐,迷恋古琴一辈子

熊开华出生于1939年。受其父亲影响,他从小爱好音乐,小时候家里就有手摇唱机,那时经常听《义勇军进行曲》等进步歌曲。说起与琴的缘份,是在他上初中的时候。1953到1956年间,熊开华读初中却患上重病,休学三年期间,开始接触古琴。“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周有一刻钟时间,在晚上11时后播送器乐节目。”熊开华每周都特意听这个节目,很早就在收音机旁等候。”恰巧这时,国家对古琴以及古琴艺术开始重视起来。

在一场音乐演奏中,有位琴者表演了古琴独奏。熊开华才知道那种吸引他数月的声音,是古琴发出的,就特别高兴,于是自己就主动找上门去要求学习古琴。

“当时长沙还有7位古琴大师, 7个老师教我一个。我正式拜师湘籍川派琴家周吉荪,有空就去找他学,那时他手上还有十几本手写的琴谱,里面有详细的题跋、指法介绍、琴曲的历史、意境和演奏特点……”熊老生前谈起学琴这段时光就停不下来了。

琴音相伴数十载,出版《潇湘琴谱》

中国人常说“琴棋书画”四艺,这里的琴就是指的古琴。古琴以及古琴艺术蕴藏着深厚的中国文化。2006年,古琴艺术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熊老迷恋古琴迷了一辈子了。从学习古琴开始,古琴几乎一直伴随在身边。

熊老的第一把琴是他工作后买的,那个时候,他在乐团担任小提琴手,第一个月的工资全用来买了一把古琴。熊老对琴的喜爱可见一斑。

1983年以来,他多次出席全国古琴打谱会。演奏风格继承川派特点,讲究朴实完美地表达琴曲意境,有多首独创移植曲目,得到广大琴友及专家的肯定,多次在国内外演出,取得热烈反响,先后出版了《潇湘琴谱》、CD《熊开华古琴独奏专辑》。

熊老会11种乐器,不过最爱的还是古琴。退休后,熊老不打牌,不抽烟,每天除了抚琴之外,还是琴。他有十几把琴,案头、墙壁上都是琴。熊老最开心的事莫过于与琴友们的“雅集”了。“雅集”就是优雅集会之意,这是琴者们对聚会的称呼。有时候晚上10点多了,他还会接到朋友的“雅集”电话,出去与朋友们碰面喝喝茶,弹两首曲子,交流弹琴心得。

心系古琴发展,桃李满天下

熊开华一生致力于古琴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桃李满天下。骨子里对古琴的喜欢让他迫切希望能推广古琴,为中国传统文化做些什么。令人欣慰的是,熊老的女儿熊云韵继承了父亲的古琴事业,成为了潇湘琴社社长。在熊云韵的记忆中,父亲每天都弹琴,琴声就是她的“摇篮曲”。受父亲影响熏陶,熊云韵从小就爱上了低沉悠远的古琴声,9岁便决定走上专业研习古琴的道路,后来在父亲的引导下师从众多名家,后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多次获得全国古琴大赛金奖,成为首位获得全球“华语金曲奖”的青年古琴艺术家。现为中国琴会常务理事、中国古琴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国际古琴学会常务理事、香港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荣誉主席、熊云韵潇湘古琴院院长,成为了当代著名古琴家,2019年被选入中国古琴名人堂,2022年5月成为星外星唱片公司签约艺人。

000.png

父女之情,琴弦相惺。2019年11日9日,在上海保利大剧院,熊云韵为了祝福父亲八十大寿,特意举办大型音乐会“八零之夜”熊开华熊云韵父女专场古琴音乐会,以此表达对父亲的感恩与祝福,也算是完成父亲的一个心愿。

2021年3月14日,熊开华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在长沙仙逝,安葬于湖南革命陵园,享年82岁。先生之曲已成绝唱,唯有追思……

熊云韵是熊老一手带大的,父女间感情甚厚,熊老去世后,她悲痛至极。熊云韵说,“爸爸去世后,一切都恍如隔世,经常发呆,不敢相信父亲已经离去……睹物思人,看见古琴,弹奏古琴时,都会想念爸爸,经常梦见爸爸……”目前,熊云韵渐渐整理心情,正筹备将父亲生前的录音棚录制好的演奏音频,制作成父亲古琴绝版专辑,奉献给世人。 采写、整理/记者武维利

编辑插嘴

湖南革命陵园是革命先烈英灵栖息地、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湖南革命陵园艺术墓园现已放宽服务对象,不限于烈士、名人,可接纳更多的英灵栖息。同时提供点灯、敬献鲜花等代客祭扫服务。联系电话:0731-85096321或13874801138。

来源:红网

作者:维利

编辑:武维利

本文为老年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646656/64/1216483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