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短跑健将苏炳添是苏轼第29代孙的新闻不胫而走,苏氏宗族长表示确有此事,并称苏炳添曾回乡祭祖。但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苏轼研究专家周裕锴表示:“苏轼后人较多,在现代苏姓人中,肯定有人是他的后代,但要准确判断比较难……”那么,族谱的可信度究竟如何呢?
苏氏族谱有不靠谱之处
史学家葛剑雄曾说:“传世的家谱大多是清代和民国时期修的,明代的已经不多,此前的基本没有,所以家谱资料一般只能用于研究16世纪以后,少数可上溯到13世纪中叶至14世纪,极个别才能推算得更早。”
苏家有族谱,1987年曾发现一部,共12卷,25万字。但谱序中最早一篇是苏东坡第21代孙苏再渔1742年写的,跨度太大。该谱称“苏氏之先,出于高阳”,即五帝之一颛顼,夏时得姓于昆吾樊。可苏轼的父亲苏洵修家谱时尚且感叹“呜呼!高祖之上不可详矣”,夏代无文字,后人是怎么知道的?可见此谱并不靠谱。
民间族谱不准确、生编硬造并不奇怪,尤其明清时有谱师、谱匠,会“专业造假”。不过,这些谱中也保留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且蕴含着巨大的精神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谱的真假无需外人议论,只要族人诚心面对,即合修谱本意。
司马迁曾参考诸侯谱牒
目前公认最早的族谱是周代《世本》,约在公元前234年—公元前228年写成,原书已佚,今存辑本。记录了帝王、诸侯、大夫的家族世系。据考证,《世本》应出自小史(官名)之手。小史作为“掌邦国之志,奠世系,辨昭穆”的官员,专门记录贵族血脉传承,即谱牒,确保王族婚姻门当户对,避免近亲结婚,并为选定继承人、安排祭祀等,提供佐证。
谱牒最初只能王家编修,普通贵族家都没有。秦统一六国后,六国旧族凋零殆尽,相关史料亦星散,司马迁写《史记》时,只能“唯三代上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可见,他利用过诸侯谱牒中的史料。汉代时,氏族谱逐渐替代了谱牒,编辑也走向标准化。一是通过图表,辅以文字,标出家族世系的传承;二是通过叙述,记录家族世系的传承。南宋历史学家郑樵曾说:“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民间谱师一年只干一单活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私家之谱才出现井喷式增长。学者仓修良在《家谱概述》中认为,这与魏晋南北朝重门阀制度有关。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当时社会大兴避讳之风。这从谱学家王弘“日对千客,不犯一人之讳”的佳话中可见一斑。
宋代出现平民家谱,此时家谱已无选官、婚姻等作用,精神伦理价值成主导,以欧阳修、苏洵体例最著称。二人都主张“断自可见之世”,每五代一图,“下到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避免繁复。欧阳修的体例是表格式,每一行是一代;苏洵的体例近似树状图,被称为“垂珠式”。
明清平民家谱数量激增,质量却不太好,许多出自谱师、谱匠之手。据学者车兴明考察,在浙江瑞安、福建宁化、江西吉安等地,至今仍有谱师,主业是印刷。当地家族三十年修一次谱,族长请谱师到宗族祠堂工作并居住,选吉日“开谱局”,即将4万多木活字的检字盘在祠堂中摆好。修谱需一年。
修谱师须检字、排版、印刷,还要会写文章,一个家族几千人,要一一确认名字。经验丰富的修谱师会提出建议,比如闽粤一些客家人本属小姓,来源不清,便建议说是东汉末年,或“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时迁入,其中多贵族后裔,即“攀古人之显者而祖之,系无所承,即向壁虚造不可知之人”。但史学家葛剑雄指出,当时南迁不大可能跑这么远,也不可能近千年还没融入当地,是刻意与重大历史事件挂钩,不可尽信。(摘编自《北京晚报》)
来源:快乐老人报
编辑:武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