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稀老人历时五载为他人撰写传记

来源:红网 作者:谢翠娥 编辑:武维利 2021-12-24 15:23:28
时刻新闻
—分享—

当我得到资深作家、湘潭文化名人谷静先生赠送的《何志襄传》一书时,便迫不及待地打开书页细细品来……

这部20个篇章、20余万字的传记,是年逾古稀的谷静先生从2015年(他时年73岁)起笔到2020年6月定稿,耗时四年零七个月的光阴著就。

该书记述了湘潭中心医院(原惠景医院)新中国成立后首任院长何志襄,学医、从医走过的既坎坷又辉煌的人生,呈现了何志襄师从名门(上海医学院黄家驷教授)、艰难行医(从教)近30年的高超医术、高尚医德医风,以及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几经磨难但又顽强进取的艰难人生,展示了一个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以育人养德、从严治医为准绳的行医者、医务工作管理者敬业奉献的高大形象,为后代行医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实属一部难得的好书!

作者所述之人,是离去40多年的故人,斯人已去,故迹难寻。谷静先生带着对历史的珍重,对故人崇敬之情,不顾年事已高、路途遥远的艰辛,深入到何志襄的老家——湖南桃源县漳江镇柏杨村采访,寻访何志襄生前工作人员及其子女共计30余人;到医院、档案馆等处查阅资料,足迹遍及三湘四水。之后不顾辛劳夜以继日地书写。在写作期间,他不慎伤成锁骨骨裂,手术住院。出院后锁骨仍上有钢板,他忍着巨痛,坚持写作。所以说,这部作品是作者的笔力、毅力和意志力的结晶!

完成一部时间跨度50多年、人物转战几个省而又辞世40多年的人物传记,于这样一位高龄作者而言,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

该书最为感人之处,即是浓彩重墨地描述了何志襄从学医到行医几十年中,刻苦学习医理、医术,到学成后潜心救死扶伤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何志襄医术精湛,在湘潭有外科“一把刀”的美称,是全省“三把刀”之一。他担任院长,同时兼任外科、妇产科、放射科三个科室的主任。疑难病重的救治,他事必躬亲。如1951年10月该院接受了100余位抗美援朝的伤员,19天内43台手术,绝大多数都是他亲力而为。特别是为重伤员黄兴贵解决野战医院无法解决的弹片在肩胛骨喙突处的手术难题,他花了两个多小时,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高精确度,成功地将弹片取出,免除了其上肢可能瘫痪甚至危及生命的险情,得到伤病员和同行的高度赞扬。

即使在自己遭遇不公的情况下,何志襄也不会放弃任何一次救死扶伤的责任。如在一次政治运动中,他被停职。一位病人阑尾炎急性发作,患者向医院恳请何志襄为其手术,按理他完全可以推托,但他丝毫不考虑个人得失,不顾风险,毅然走进手术室为其主刀,挽救了病人的生命。这种置个人得失于身外的行医美德,堪为表率!作者在着力描述何志襄院长精湛医术的同时,浓墨重彩地歌颂了何院长高尚的医德、医风,这为医界树立了光辉的典范。由此,《何志襄传》一经出版发行,就在湘潭医卫系统引起强烈反响。

本人是文学爱好者,平日里喜欢读小说和诗文。这部传记打动我,则是因为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甘愿付出的奉献精神。我知道,谷静先生在接受医院邀请时,就有不少文友畏其艰难而好心劝阻过他,而他却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一艰巨任务,并将其圆满完成。所以,我定要看看这位年事已高的老人,对写作难度很大的传记,为何如此倾心。读后,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这既是一部弘扬高超医术、高尚医德不可多得的杰作,亦是作者用辛劳付出为文学艺术工作者做出的光辉榜样,彰显了文化人应有的境界和责任!

作者:谢翠娥

来源:红网

作者:谢翠娥

编辑:武维利

本文为老年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2021/12/24/1067622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