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今泡茶水探寻

来源:红网 作者:杨蓓 编辑:武维利 2021-09-03 11:43:44
时刻新闻
—分享—

“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论茶也。”这是明朝著名茶人学者许次纾在《茶疏》中对泡茶择水的基本看法。“无水不可论茶”,可见水对于茶是多么重要。好的泡茶水能够激发茶叶的香气,让茶叶充分释放营养和能量,泡出一杯令人心醉神迷的好茶,而不合适的泡茶水不仅不能泡出好茶,还会让原本上好的茶叶黯然失色。

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茶学家,名叫蔡襄。他创造了专供宫廷饮用的茶饼“小龙团”,又著作了《茶录》一书,为当时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被称为“茶博士”。这位茶博士喜欢斗茶,经常与自己的好友比赛泡茶。一次,蔡襄与同朝为官的好友苏瞬元相约斗茶,蔡襄的茶叶比苏舜元的茶叶更加精致细腻,是更好的茗茶,但是在比赛的过程中,由于苏舜元选择了更好的泡茶水,茶叶被充分激发,茶汤因此更胜一筹。(《嘉祐杂志》:苏才翁尝与蔡君谟斗茶,蔡茶精,用惠山泉,苏茶劣,改用竹沥水煎,遂能取胜。天台竹沥水,彼人砍竹梢,屈而取之盈翁。若以他水杂之,则亟败。)苏舜元倚靠优质的泡茶水,转败为胜,赢得比赛。可见,再好的茶叶,也得好水来泡发。

当好水泡好茶成为一种共识,探寻更优质的泡茶水,成为古往今来的茶人们执着追求的目标,并酿成了一种心底的情结。

茶人们不畏艰难,一生寻好水。清朝帝王乾隆,酷爱喝茶,可以说是皇帝中的茶痴。他对泡茶水的探寻极尽心思。为了找到最好的泡茶水,他命人制作了一个银斗,给泉水称重,重量越轻,说明水越适合泡茶。各地的泉水在银斗的称量下,有了高下之分。济南的珍珠泉,斗重一两二厘;杭州的虎跑泉,斗重一两四厘;镇江的“中泠泉”,斗重一两三厘;而北京的玉泉山水最轻,斗重一两。得出这个结论后,乾隆皇帝非常高兴,他把北京玉泉山水钦定为“天下第一泉”。通过这种方式,乾隆皇帝找到了他心中的最佳泡茶水。

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对泡茶水的探寻也延续到今天。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探寻泡茶水有了更加科学严谨的结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学家尹军峰带领科研团队研究出了关于泡茶水的“三低”指标:在水质符合基本指标要求前提下,达到“三低”,即低矿化度、低硬度、低碱度的水是最优的泡茶用水。

“三低”是指水中的矿物质、钙镁离子等含量都比较低。水中其他物质少,水的质量显然也越轻,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乾隆皇帝称重选水,水质量越轻,泡茶越好的正确性。

在尹军峰团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湖南农业大学在进行科研课题研究中,发现源自湖南鸾凤山的“潇湘泡茶专用水”不仅符合“三低”理化指标,同时在茶水冲泡中,表现出汤色清亮、香气悠长、滋味醇正的绝佳状态。为此,湖南农业大学、湖南茶叶研究所组织了多伦盲测,观察“潇湘泡茶专用水”在泡茶中的表现。无论多少次测试,“潇湘泡茶专用水”始终表现出极佳的泡茶品质。这个结果让科学家们仿若收获了意外之喜,也让当今的爱茶人士一解心中的茶水情结。

“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明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对泡茶水有过这样一段精当的论述。无论古人,或是今人;无论是称重选水,还是科研测水,不一样的是对泡茶水的探寻、认知方式,一样的是对泡茶水的执着态度。愿我们都能找到心中最理想的泡茶水,品尝到“味轻醍醐,香薄兰芷”的真好茶。

来源:红网

作者:杨蓓

编辑:武维利

本文为老年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2021/09/03/1010769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