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体坛击剑名帅文国刚:湖南永远是家乡

来源:红网 作者:罗学尧 编辑:黄靖康 2020-03-26 11:39:50
时刻新闻
—分享—

3月23日晚,文国刚在上海因病去世,享年80岁。

一位老人走了,中国击剑事业由此失去了一个巨人,一个像山一样的男人。他总说,有机会要回沅江老家走一走,想再去一趟儿时嬉闹玩耍的长沙文庙坪,如今却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文国刚是新中国第一代“剑客”,中国击剑队功勋教练员,前中国击剑队总教练,为中国拿下历史上首枚击剑奥运金牌的栾菊杰,便是他的徒弟。

微信图片_20200326102718.jpg

2018年,文国刚(红衣)在长沙现场指导参与训练的击剑小运动员们。

第一次见到文老是2016年。中南地区青少年击剑公开赛在长沙举办,那是我入行体育记者之后的第一次外采,职业生涯首秀。到了比赛现场的嘉宾站台环节,兄弟媒体的记者前辈指着台上一个苍颜白发的老人告诉我,“那个人是国家击剑队的功勋教练。”

“他长得有点像钟南山院士。”看着台上那个气质慈祥的老头,我努力拿他的形象和我想象中国家级教练的风貌进行比对。那是我从事体育记者工作的第一次采访。在此之前,“国家队”三个字距离我的生活极其遥远。文老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成为了一个愣头青体育记者采访生涯中遇见的一位大咖。可惭愧的是,因为第一次出采访任务怯了场,我没有面对面地对文老进行采访,只是远远看着他,崇拜又敬畏。

微信图片_20200326102733.jpg

2017年,文国刚(右)在某次比赛的间歇期间,跟仇晓(左)和她的儿子进行交流。

近几年,湖南击剑事业发展飞速,几乎每年,我都能在大型比赛的现场见到文老。随着对击剑越来越了解,我对文老也开始逐渐熟悉起来。

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文老告诉我,“现在网上有些消息不太准确,比如说我是衡阳人,其实我是益阳沅江县的人,不过我很小就跟着家人来长沙了,因此我是在长沙长大的,就是现在长郡中学所在的文庙坪。我记得,那时候文庙坪可是全长沙最热闹的地方,我上学、进行体育训练,也大多是从文庙坪开始的……”

文老在国家队属于“借调”,一直以编外人员的身份在执教,以至于栾菊杰每逢国际大赛,文国刚都只能送她到机场登机,他把所有的叮嘱都融进了栾菊杰平常训练的每一个细节动作里。可以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是文国刚事业最辉煌的时期,他为中国击剑运动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奥运会亚军王会凤、王海滨、董兆致都是文老的弟子。

在文国刚的当打之年,击剑在国内是相当冷门的体育项目。退休后,文老受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击剑队教练,在美国,他见识到了截然不同的体育理念。在他过去的经历中,执剑为打赢,从美国归来以后,文国刚看到了全民击剑的希望。

微信图片_20200326102736.jpg

2017年,文国刚(中)与湖南聚力国际击剑运动中心创始人兼总校长廖高幸(右)、前国家队教练马叔子(左)在长沙合影。

现代击剑运动从20世纪五十年代进入国内,中间历尽坎坷。文国刚这样的新中国第一代击剑人,把青春奉献给了击剑事业最艰难的时代,终于等到击剑好不容易迎来春天,他们却已老去。值得欣慰的是,文老总算是在家乡湖南亲眼见到了击剑运动的热潮。

在我作为体育记者所见证的这几年里,2016年,2017年,2018年,每逢青少年大赛,文老都会从上海来到湖南长沙,不管是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全国少年儿童赛,还是中南地区击剑公开赛,都有文老的身影。他说过:“我们湖南人骨子里的性格是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这种品质非常适合击剑这项有勇有谋、敢打敢拼的运动。”

微信图片_20200326102740.jpg

2014年,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左),为击剑奥运冠军栾菊杰的教练文国刚颁发奥林匹克荣誉奖章。

2019年,文老痛失爱妻,也就是这一年,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回到长沙出席比赛活动。老伴的离世给了他很大的打击,在这一年,文老去了许多地方,他去到南岳衡山问祖寻根,去到伟人故里湘潭韶山、宁乡花明楼,好不容易捱过了2019,在2020年,文老原本计划了像往年一样出席指导湖南的击剑比赛,只是人生难测,文指导没能在今年实现回湖南的计划。

在文章的最后,我希望用2018年在中南地区青少年击剑公开赛上对文老的采访结束。

“我从中国击剑队退休后去了美国,击剑运动在美国很受欢迎,开展得很红火,但我真没想到现在击剑运动在国内的开展也越来越广泛,更没想到在我的家乡湖南也这么红火。作为一个湖南人,我特别高兴,也希望能为家乡的青少年击剑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希望湖南能涌现出更多击剑的好苗子,未来输送到国家队,为国家培养出击剑世界冠军、奥运冠军。”

来源:红网

作者:罗学尧

编辑:黄靖康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2020/03/26/690912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