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年20万儿童被拐,只有0.1%被找回?多喝水能治疗感冒?“80后”或成无养老金可领的第一代?燃气起火要先灭火再关阀门?当前,在社交媒体极速发展的时代,谣言诞生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其所影响的群体也往往具备多重身份标签,易形成病毒化传播。
回顾2019年被舆论集中关注的谣言,你是否听信了这些谣言呢?
谣言一:央行4月1日起降准
热度指数:97.86
【谣言】央行4月1日起降准
【起因】2019年3月,一则“央行4月1日起降准0.5个百分点”的消息在网络热传。
【真相】对此,3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辟谣,称该消息不实。4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官方微博转载了中国金融新闻网的评论文章《成方街时评:给金融市场上的造谣者提个醒》,文章称央行已就此事正式致函公安机关,请就此次编造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评析】类似的传言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异常波动,甚至会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基于违法违规形成的信息失真、内部信息等,都是导致金融犯罪、腐败寻租等损害市场公平、公正的根源。这种“金融谣言”因为涉及到“钱袋子”,所以很容易传播扩散。相关部门对这种谣言应该做有效修正,避免对金融市场造成干扰。
谣言二:多喝水能治疗感冒
热度指数:94.20
【谣言】多喝水能治疗感冒
【起因】感冒不仅要喝水,而且还要多喝水,这似乎已经成了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一个常识。所以,很多人在感冒后,会试图先不吃药,而是通过多喝水来治好感冒。
【真相】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徐爱民介绍,多喝水并不能治疗感冒,普通感冒是一种自限型疾病,无论是否用药,随着时间推移,一般经过五到七天之后,就可以自然缓解。如果感冒期间一味的大量饮水,就会容易造成水中毒,也就是造成低钠血症、细胞水肿,这时会出现头晕、无力等表现。所以感冒期间并不适合大量饮水。
【评析】随着80后、90后开始愈发注重身体健康问题,年轻群体也成为养生类谣言的易感人群。对于这类传言,更应该增强辨别能力,不能一味轻信,否则很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谣言三:2018年中国人口负增长
热度指数:86.93
【谣言】2018年中国人口负增长
【起因】2019年1月4日,“2018年中国人口负增长”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的第六名。
【真相】对于“中国人口负增长、人口红利消失”的言论,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回应称,2018年中国人口保持正增长,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这个数字是很可观的,而且劳动力资源近9亿人,中国的人口红利仍然存在。人口的数据需要长期观察,不必过度解读。
【评析】人口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根本问题,人口数量的变化是人口问题的基础。一个国家如果出现人口负增长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对于国防和军队方面也有很大负面影响。
谣言四:“80后”或成无养老金可领的第一代
热度指数:79.50
【谣言】“80后”或成无养老金可领的第一代
【起因】2019年7月,有媒体刊发文章称:“养老金2035年或将耗尽结余,如果按照退休年龄60岁来算,到2035年最早一批80后也只有55岁,没有到达退休年龄。也就是说,80后或成为无养老金可领的第一代。”引起不明真相的网民纷纷评论,“养老金余额告急,老龄化加剧,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养老问题究竟如何解决?”;“五险一金里最不乐意交的就是养老金,主要是真的不相信几十年后可以领回来”;“是不是该买商业保险养老了”。
【真相】早在2019年4月23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司长聂明隽就针对“2035年养老金将要用光”话题公开回应:“通过一系列应对措施,能够保证长期按时足额发放。”
【评析】养老和养老金的事,社会关注度高,也因此隔三差五就会有媒体老调重弹。不明真相,不做充分的调查研究,就发表与实际情况不符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容易给社会安定添堵,确切地说,给缴纳养老金添堵。
谣言五:多吃黑木耳能抗癌
热度指数:74.56
【谣言】多吃黑木耳能抗癌
【起因】据多家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与英国牛津大学合作发现,我国东北地区的三种黑木耳都含有能代谢出抗肿瘤、抗衰老产物的基因,也就是俗称的抗癌基因,相关研究发表于Nature出版集团旗下颇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科学报告)上。
【真相】在生物学中,“含有某基因”只能代表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具有某种活性。至于在实际生长中这种基因是否表达出该产物、表达量有多高、要吃多少才能有效、在有效的剂量下是否会有毒副作用,也都未然可知。所以,这项研究只是指出了黑木耳中“可能存在的功效成分”,研究人员还未证实黑木耳能在真实人体环境下杀死癌细胞或者抑制癌症转移。
【评析】“谈癌色变”目前仍然广泛存在于社会之中。不管是抗癌或是致癌,与“癌”一挂钩,消息便会被广泛关注并传播。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神奇食物,不管谁想把什么蔬菜水果捧上包治百病的地位,最后的结果都是徒增笑柄。
谣言六:出现XX症状要警惕,说明你离猝死不远了
热度指数:74.37
【谣言】出现XX症状要警惕,说明你离猝死不远了
【起因】社会新闻有许多名人猝死的案例,很多网文也喜欢用“出现XX症状要警惕,说明你离猝死不远了”作为吸引眼球的爆点。出现这些症状,真的离猝死不远了?
【真相】不少网文提到的“猝死的X个征兆”并不可取,因为猝死的定义本身就强调了它有不可预测性。人体受冷暖刺激时,为维持正常体温,心脏会改变频率、增加血压,心血管疾病患者会不堪重负,病情很易恶化。网文所谓的先兆,其实多是心脏疾病的常见症状。比起过度关注并不可靠的“猝死预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及时接受慢性病的规范治疗才是让自己远离猝死的正确做法。
【评析】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猝死”情况时有发生,且大多发生于青年群体。这类谣言充分利用了青年人自身以及中老年人“关切利他”的心态,得以在大众之间广泛传播。错误的提醒也许会变成致命的武器。遇到这类消息,务必核实信息来源,关注权威信息,加强理性思考,切勿轻信盲从网上的“治疗偏方”,遇到健康问题应及时寻求专业途径咨询。
谣言七:响水爆炸事故中18名消防员牺牲
热度指数:73.73
【谣言】响水爆炸事故中18名消防员牺牲
【起因】2019年3月21日,江苏盐城市响水县陈家港镇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化学储罐发生爆炸事故后,一条“18名消防员因吸入大量致癌气体而牺牲”的消息引发网民关注。网传的消息中称,“他们冒着熊熊烈火,冲进去了满是有毒气体的工厂,不幸的是,经历了两小时的战斗,消防员们陆续被有毒气体所吞噬......截止北京时间3月22日12点30分,已有18名消防员不幸遇难,愿逝者安息”。
【真相】事实上,在24日上午,参与救援的江苏省消防救援总队参谋长、事故处置现场指挥部副总指挥陆军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就表示,到目前为止,消防员无一伤亡。
24日晚,盐城网警对“18名消防员牺牲”的消息进行辟谣。警方通报指出,事故发生后,史某康(男,21岁,山西人)在网络发帖称“18名消防员因吸入大量致癌气体而牺牲”,编造虚假信息,混淆视听,扰乱公共秩序,因涉嫌犯罪,已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评析】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对故意歪曲事实散布谣言、制造恐慌情绪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警方将依法严惩。人民群众应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同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
谣言八:中国每年20万儿童被拐,只有0.1%被找回
热度指数:72.89
【谣言】中国每年20万儿童被拐,只有0.1%被找回
【起因】一条“中国每年20万儿童被拐,能找回的大概只有0.1%”的消息在网上热传。消息中提到“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失踪儿童有20万人左右,被拐卖的比例大概占了八成,而能找回的大概只有0.1%”。“20万”和“0.1%”这两个数字让不少网友感到震惊。
【真相】对于网传的“20万”,专业人士已多次辟谣。2019年5月26日,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陈士渠通过微博表示:“纯属谣言,造谣者一律追责。”陈士渠此前曾担任过公安部打拐办主任一职。儿童走失事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牵动每一个家庭的心,警方提示,一旦有儿童走失,家长一定要第一时间报警,“等24小时再报警”的说法是谣言。
【评析】利用”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编造谣言,同时又利用大众的善意传播谣言。发现儿童走失后应及时报警,相信公安机关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谣言九:燃气一旦起火,先灭火再关阀门
热度指数:72.33
【谣言】燃气一旦起火,先灭火再关阀门
【起因】2019年10月13日上午11时许,无锡市锡山区鹅湖镇新杨路一小吃店发生燃气爆炸,经搜救清理,事故共造成9人死亡,10人受伤,引发关注。事后,某博主发布一燃气着火后是先灭火还是先关阀的消防培训视频。该视频中,一穿白色制服男子声称“一旦燃气起火了,先灭火再关阀”等内容,引发大量转发。
【真相】对此,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辟谣并发布权威答案:液化气钢瓶一旦着火,可以根据现场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并指出该白制服男子不是消防人员,凡是打着消防员名义推销产品的都是骗子。
【评析】错误的消息会误导大众在危急情况下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为,很有可能危及生命。对于未经证实的非官方信息,我们不能轻易相信。
谣言十:一分钟入睡法,告别失眠
热度指数:71.38
【谣言】一分钟入睡法,告别失眠
【起因】“1分钟入睡法”在网上突然火了,据说可以轻松拯救失眠者。具体而言就是用鼻子吸气4秒钟,憋气7秒钟,再用嘴呼气8秒钟。据说如此循环3~4次,不到1分钟就可以让人入睡。
【真相】网上盛传的“1分钟入睡法”,其实是“4-7-8呼吸法”的以讹传讹。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的AndrewWeill博士在国外某视频网站上分享了4-7-8呼吸法,该方法通过缓解精神和身体的紧张感来帮助入睡。大家可以在生活中尝试这个方法,因为没有什么成本,也没有什么风险。但严重失眠的患者,还是要去看医生。
【评析】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当代人的失眠问题也日益普遍和严重。“1分钟入睡法”虽然没有什么风险,但是还是要警惕同类谣言的传播。
人民网新媒体智库研究员、主任舆情分析师曲晓程:
回顾2019年被舆论集中关注的谣言可发现,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影响越来越无边界化,这一方面体现在谣言逐步开始诞生于社会各个领域,无孔不入;另一方面则体现在谣言所影响的群体往往具备多重身份标签,从而易形成病毒化传播。
首先,从谣言类型归属出发,有关身体健康方面的信息占据相当的比重,例如“多吃黑木耳能抗癌” “多喝水能治疗感冒”。过去,养生类谣言的易感人群往往集中于中老年群体,但随着80后、90后开始愈发注重身体健康问题,年轻群体也成为养生类谣言的易感人群。
有关社会安全、医疗卫生等与身心性命攸关的谣言也占有较高的比重,例如“出现XX症状要警惕,说明你离猝死不远了”“燃气一旦起火,先灭火再关阀门”等。这方面谣言的形成往往与当时社会热议的舆情焦点事件有关,一方面确实存在部分营销号为了蹭热点、赚眼球而进行的编造行为;另一方面,受谣言内容所引发的代入感情绪影响,“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心理使得部分网民“闻风而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突发事故、自然灾害等重大舆情事故中由于谣言的影响所引发的次生舆情灾害事件也占有不小的比重。例如在“响水爆炸”事件中,“18名消防员牺牲”、响水爆炸假视频、民间流传盐城化工厂要爆炸等不实消息的传播无疑加剧了江苏盐城特别重大爆炸事故的舆论复杂程度,为事故的后续舆情处置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其次,从谣言涉及的群体出发,社会弱势群体既是谣言制造者的诱饵,也是谣言传播的受害者。例如2019年的谣言中,涉及儿童的比重较高,“中国每年20万儿童被拐,只有0.1%被找到”“多地出现‘抢孩子’或‘孩子被挖器官’”等。涉及儿童、老人、失能人群等弱势群体的谣言往往用“真实、科学”的外衣包装,或为牟利、或为引发社会恐慌、或为激发社会矛盾,但也正因为其弱势群体的身份,往往都会得到社会的关注。这为我们在保障弱势群体利益的同时打击谣言、治理谣言形成了不小的挑战。
第三,从谣言传播的媒介来看,移动端与半封闭的社交传播成为谣言滋生与辟谣工作的主战场。在强社交关系模式下,谣言被弱化为关心、提醒等语言形式,提升了辟谣难度。谣言的诞生与传播在于信息的不对称。不过,随着微信内辟谣平台的兴起与治理机制的成熟,各种官方科普账号、科普自媒体账号影响力的逐步提高,认知局限、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将得到逐步缓解。当然,净化谣言不可能一蹴而就,提高网民的媒体素养,提升网民辨别信息真伪的意识也是治理谣言的重要一环。
此外,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长视频的回归,5G商用的成熟,视频化潮流即将席卷而来。2019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些突发事故中,真假事故现场的视频混淆出现在舆论场,甚至于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有视频有真相”也不再是可靠说法。如何在瞬息万变的舆论场中遏制谣言的诞生,如何在日新月异的媒体技术中预判谣言的新形态,如何在融媒体时代把握谣言的传播规律——数字时代所赋予的机遇将有助于我们迎难而上,努力营造与坚守清朗网络空间。
来源:人民网
编辑:黄靖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