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探访全国首个养老本科专业:不少人的第一志愿,家长看到希望

来源:红星新闻 作者:王田 赵倩 编辑:黄靖康 2019-11-05 16:18:52
时刻新闻
—分享—

原标题:探访全国首个养老本科专业:不少人的第一志愿,家长看到行业希望

今年填报高考志愿时,小董发现了专业名录中一个特别的“存在”—— 老年福祉与管理,有意选择社会工作的她毫不犹豫地将其填为第一志愿。此前,她以为这类专业只可能出现在专科中。

9月12日,天津职业大学与天津理工大学联合开办的全国第一个养老本科专业──“老年福祉与管理”专业开学。包括小董在内的30名新生开启了为期4年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培养。4年之后,他们将成为国内第一批养老专业本科毕业生。

天津职业大学海河园校区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日趋严峻,多种难题尚待解决。特别是养老产业正在面临全线“用人荒”。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大学生养老服务就业意愿调查报告》显示,即便按照一般口径的1:3完全失能人口照护比来看,我国养老护理人才的缺口规模已达到500万人之巨,其余各类相关的专业化服务人才也同样缺乏。

养老人才的匮乏已经引起了决策层的关注。今年10月,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发文,将大力支持社会服务产业的发展。同时明确,国家奖学金将向家政、养老等社会急需专业倾斜。

养老专业本科现在是否“生已逢时”?近几年养老专业在社会认同上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近日,红星新闻记者赶赴天津,探访天津职业大学(下称“天津职大”)全国首个养老本科专业。

【契机】

养老企业中高级人才有大缺口,全国首批养老本科学生招收30名

首个养老本科专业诞生在天津,与当地老龄化严重不无关联。去年底的统计显示,天津60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达到24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23.4%,接近户籍人口的四分之一。天津市首次被冠以“深度老龄化”之名。

天津职大有多年老年专业的办学历史,在今年4月之前,该校一直设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科类专业,学制3年。4月,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到天津职业大学调研并与养老专业师生座谈,成了设立养老本科专业的契机。

“座谈会上,我们聊到目前养老问题及需求。”天津职大养老专业负责人左春雨告诉红星新闻记者,随着老龄化问题加剧,养老护理员缺口很大,“但这只是一方面,护理员可以通过短期培训解决。”

左春雨

中高层管理人员是更大的人才缺口。对接的企业机构多次反馈:机构不止需要一线护理员,更需要中高层管理人员。但在国内,目前还尚且没有关于养老专业、毕业就能到一线的本科生源。

“养老像杂学,需要管理学、营养学、法律、心理学、护理学等等多学科知识。”左春雨感慨,有些养老机构会从护理员中培养管理人才,但无论从学历或整体素质还是知识体系来讲都有所欠缺。左春雨拿一个高端养老机构“椿萱茂”举例,由于引进的是国外管理理念和护理体系,机构的管理人员都需要专业对口且高学历的人才。“现在问题在于,企业有需求,我们却没办法供应。”

4月的座谈促成了天津职大设立养老本科。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是,全国没有开设这个专业的先例可以参考学习。如果由他们主导推动这个事,唯一的办法就是“强强联合”,和天津理工大学联合培养——人才培养方案是两边商量,教学和管理则是职业大学来做。

敲定这个事后,两所学校的准备时间很紧:6月申报审批,之后招生报名,9月就迎来了新生。考虑到首次招生,该本科专业第一批只面向天津市招收了30名学生,其中10个理科生,20个文科生,男女比例1:2。招生也尚未向全国打开。

“老年福祉与管理”专业招生简章

对于专业定位,他们也很明确,“一般本科院校还是会培养学术型人才,但我们培养的是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我们的定位是为一线养老机构培养养老专业的高端管理人才。”

据介绍,在课程设置上,第一年主要是“引路”,培养学生对老人的爱心耐心,有养老情怀;之后会有相关基础课、专业课及企业实践等。

【改变】

从前专科招生分数低,谁都不愿学,如今不再有家长问“是不是伺候老人的活”

养老专业一直是天津职大的特色专业,虽为专科,却也有近10年的办学历史。回顾这10年,他们一直觉得“太艰难”,生源紧缺是所有同类院校面临的困境。

“有些院校前几年招生都是个位数,或者十几个。一点不夸张。”左春雨说,原来天津有4所学校都有养老专业,但现在还剩3家,另一所因为招不上来人,砍掉了这个专业。天津职大每年也只招一个专科班。“10年这个专业能保留下来,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以往养老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低,是不争的事实。左春雨回忆,此前很多生源是服从分配、被调剂来的,因为“不来就没学上”。“养老专业历年来都是学校招生分数最低的,谁都不愿意来学。”

但今年他们发现了一个明显变化:以往要到第六志愿才能录满的养老专业专科,今年第三志愿就招满了。而到本科这里,招生状况更令人惊喜:很多学生第一、第二志愿选择的就是天津职大的养老专业。

养老专业的学生正在上课

小董报第一志愿的想法源于自己被姥姥带大、和老人相处更容易;她的同学小韩是个男生,因为一直热衷公益,所以几个志愿都和社会工作有关。“天津现在将近四分之一是老年人口,养老一定是未来的大趋势。”小韩说,会有外界认为他们就是“做护工”,但他自己不这么想,“护工只是照顾,但我们不光是照看身体,更重要的应该关注老人心理健康。”

“现在的孩子都很有想法。”左春雨感慨,“他们会清楚地认识到:虽然现在这个专业社会认可度低,但未来是有发展空间的。”

专业课教师马颀也深有感触。今年招生咨询时,家长不会再追着他们问“这个专业到底是干嘛的”“毕业后是不是就伺候老人”这些问题。

“家长们很明确知道这个专业是什么,将要面对的是什么领域。”马颀回忆,很多家长上来谈的就是:我们知道这个行业有希望,对人才需求度高,就想问问孩子未来能做些什么?“他们明白这是能解决社会刚需的行业,不会像原来以为就是去做伺候人的活。”

不光是家长对职业认知度高很多,学生们也会有他们关心的点。比如上什么课、能不能接触“智慧养老”的内容?这与过去形成明显“反差”。

左春雨等人也一直关注着“同行们”的状态,虽然国内有些专科类、高职类院校做得不错,但养老专业难以跳脱“招不上人”的窘状。

今年3月,北京市举办了一场高职院校养老服务技能比赛。技能比赛赛委会副主任、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教授王建民就表过态,尽管就业前景很好,但养老专业的招生却仍然很困难。他说,全国有217所院校开设了老年服务专业,招生最好的能有100人左右,最差的可能只有十个八个。

“之前有的学生可能觉得专业是次要的,就是为了得个文凭。现在我们做的是让学生从不了解到认知再到喜欢再到热爱这个专业,改变学生的职业认可度。”左春雨强调。

【希望】

“现代学徒制”破局“用人荒”,就业意向度明显提高

“养老人才的流失是很可惜的。”马颀每次看到“养老机构留不住人”的类似报道就会觉得惋惜,她认为行业领域对护理员的认可度还应该提升一些。

针对养老专业,学校一直设有“情怀培养”的相关课程。“但走入社会中,会有客观因素影响他,比如薪酬水平、职业晋升、别人认可程度。”马颀认为,这都是影响孩子未来愿不愿走这条职业之路的重要因素。

养老专业康复实训室

一个现象最能反映问题。在天津职大的养老护理专业“双选会”上,毕业生经常会被企业一抢而空。甚至有养老机构的负责人直接找到学校表态,不管多少个毕业生,他们全要了。但现实是,即便抢到了毕业生,很多人也干不长。甚至有养老机构直言:几年前招了8个,3年后还剩2个。

为了打破这种怪圈,天津职大几年前开始实施“现代学徒制”,不同于传统的“三年学习、一年实习”的校企合作,而是请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左春雨解释这种模式就像“边上学、边学徒”。从入学第二年开始,就将一些特定课程放到企业,用于实践锻炼。按照校方要求,机构里会安排老员工当“带教师傅”,每天都要给学生上课,养老院院长每个月也至少安排一次课程。根据在校学习的专业水平,每个学生都要轮岗至少3个岗位。

养老专业康复实训室

左春雨认为,把教学和实践放到企业中,是“双赢”的——从基层做起,学生对企业有认知,企业对学生也有了解;企业相当于带自己的“准员工”,学生也能提前适应,更清晰地了解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

试行几年后,一个数字引起了老师们的关注——此前学生毕业后到机构工作的比例约为20%、30%,现在这个数字提升到70%、80%甚至90%。几乎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主观上就愿意去养老院工作。“能明显感受到,学生从原来的不接受、不想做,到后来还愿意去做。”

马颀觉得现代学徒制对学生认知改观很大。近两年学生选择就业前,去机构的意向度大大提高了,“愿意进这行,入行早期阶段也愿意留下。”

去年,凭借“改变学生的职业认可度”,天津职大的“现代学徒制”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校研究决定,新开设的养老本科也将延续这项制度。

从认知、实践,再到学徒、毕业实习,左春雨也认为这种模式有助于这批本科孩子的成长速度。同时养老机构也会把这批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养老专业康复实训室

【难题】

如何让毕业生持续留在这个行业?和企业合作建产业学院共同培养

开学后不久,小韩和小董已经体会了想象与实际的不同。10月一次去养老院的活动中,小董反思真正的工作不像原先想象的,有亲和力就可以。在应对老人需求上,还需要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小韩则感悟,平时历史课的学习派上了用场,老人们爱聊些历史和时事,但一般护理人员却难以满足老人精神层面的需求……

“只是半天实践就带来很多思考,等他们在机构当学徒时,一定会思考更深层的问题,比如机构如何运营之类。”马颀认为,这种实操不但能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更会启发他们思考。

养老专业康复实训室

如今对口率已经登上了一个台阶,下一步学校考虑的则是,如何让毕业生们持续留在这个行业。“我们也在探讨和研究,为什么有些学生能一直留在这个行业,有些待不住的1、2年就走。”

受薪资待遇、社会认同感不高、盈利周期长等问题影响,目前养老服务行业正面临着前景好、蛋糕大,但却吸人难、留人难的尴尬处境。

但在《2019中国大学生养老服务就业意愿调查报告》中,同样能看到一些积极变化。比如有超过7成的大学生考虑到养老行业发展的前景而选择就业。同时家庭支持的比例也有令人欣喜的变化,至少有过半家庭持中立或支持态度。有超过7成的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大学生表态愿意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但这也取决于学校的教学以及实习机会的提供。

近段时间,马颀和同事们在对接哈佛大学希伯来老年研究所,探讨如何开展合作。但马颀不认同“照搬”国外经验,而是以引进、转化为主。“国外即使技术再先进,想运用到国内,也需要很长的过程。有些只能借鉴,具体适合我们的还需要自己摸索。”

左春雨的希望是,能够保证学生做到几年之后不会换行。另一方面,跟企业合作建立产业学院的模式,共同培养学生。“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才会更精准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让学生有好的出口又有好的技术,而我们又有好的经验。”作为全国首家开设养老本科专业的高校,他们希望能够做出经验可复制的模板,眼下,他们也正在为此做准备。

红星新闻记者 王田 赵倩 摄影记者 王红强 天津报道

来源:红星新闻

作者:王田 赵倩

编辑:黄靖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