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清扫、衣物洗涤、协助老人整理个人卫生、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对于在北京诚和敬长者公馆工作的“95后”养老护理员张鑫来说,这是每天都要完成的“规定动作”。
像张鑫这样的养老护理员,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刚刚联合颁布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有明确定位:从事老年人生活照料、护理服务的人员,是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保障,是解决家庭难题、缓解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自2012年以来,随着养老服务新需求的不断涌现,养老护理工作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全国现有的养老护理从业人员已经达到30万人。但是,基于全国共计2.49亿老年人和4000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客观事实,现有的养老护理人员队伍还不能满足养老服务需求。
一边是巨大的养老照护“蓝海”,一边是多数养老机构陷入招工难、用工难的窘境——养老护理市场的供需矛盾如何解决?养老护理的质量如何保障?相关专家认为,此次《标准》的实施可谓“对症下药”,将成为我国迈出建立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进而稳步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一步。
一线护理员的“酸甜苦辣”
2017年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护理专业毕业后,张鑫来到诚和敬长者公馆正式成为了一名养老护理员,当初选择这个职业的理由很简单,“就觉得这是个朝阳产业嘛。”亲身在“一线”工作3年后,她才真正感受到了这个职业带给自己的“酸甜苦辣”。
“苦的是工作强度有时候确实有点大。照顾老人一定要事无巨细,从洗漱、用餐、如厕、清洁都要仔细、周到,特别老年人还有心理层面的需求,空闲的时候我们总会尽量多和他们聊聊天。”张鑫说,自己在校时已经学习过老年健康照护、老年心理护理实务等课程,但随着这两年老年护理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定期“充电”已经成为了自己的生活常态。
“当然还是快乐的时候多,特别是看到老人在自己的照顾下康复得很快,就特别有成就感。”张鑫告诉记者,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股骨头骨折入院的老人在她和同事的精心护理下可以下床活动了,性格也渐渐开朗起来了,“这比什么都让我高兴。”她说。
“让我最心酸的莫过于社会对养老护理这个职业的低认同感。前两年一提到这个工作,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保姆’,其实养老护理需要护理、医疗、心理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应该得到和其他职业一样的尊重。”让张鑫感到欣慰的是,这两年她明显感到周围特别是老人家属对养老护理员这个群体更加认可和理解了。
记者了解到,2017年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认定取消后,养老护理行业不再需要“持证上岗”,让越来越多四五十岁左右的社会人员进入了这一行。可即便如此,在目前的养老护理行业,不仅像张鑫这样的专业护理员仍是“稀缺资源”,就连普通护工也还有较大缺口。民政部养老服务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养老护理员队伍总体面临着数量短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能力有限、流失率较高等发展困境。
“现在诚和敬的养老护理员大多是‘80后’‘90后’,她们多数从专业院校毕业,知识技能肯定更强一些。”北京诚和敬养老健康产业集团总监孟岩认为,建设一支优秀的养老护理员队伍,除了要在招录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好的人才留下来。
招工难 难在哪?
市场对养老护理员供不应求,不少养老机构反映“在养老护理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上,招录是最难的一个环节。”问题出在了哪儿?
孟岩介绍,诚和敬养老护理员的招聘渠道主要分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两种。其中,校园招聘方面,公司和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有合作协议,每年从两个学校各招录毕业生20名左右。“社会招聘的方式比较灵活,我们更看重求职者的技能和经验。”孟岩透露。
“我们整个年级有100多人,但大部分都是被调剂过来的,真正第一志愿就报名养老护理专业的学生很少。”27岁的隋琳琳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已经在诚和敬长者公馆工作两年。在她看来,就每年的学生基数而言,诚和敬的招聘数量已经算很大了,其他养老机构能招到的毕业生更少。
其实,向前追溯,企业招聘难,学校招生更难。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教授王建民认为,尽管就业前景很好,但养老专业的招生却仍然很困难。他说:“全国有200多所院校开设了老年服务专业,招生最好的能有100人左右,最差的只有10人左右。按这个速度,根本跟不上社会的需要。出口很好,入口太难。”
孟岩分析,无论是企业面临的“招工难”还是学校面临的“招生难”,从本质来说,都和大众对养老护理员的社会认同以及个人对职业的未来期许有关。
“社会认同的氛围可能需要长时间营造,但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最大限度地为养老护理员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和个人职业提升、晋升的空间。”在孟岩看来,养老护理不是机械性的体力劳动,而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有发展空间的职业。因此,除了给护理员在生活和薪资上提供保障,诚和敬还通过线上线下培训、技能大赛等方式激发养老护理员的个人潜力,为他们搭建展示自我、提高自我的平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表现优异,今年,张鑫已经被任命为公司朱辛庄项目养护部的主管,以后,除了做好日常的照护工作,她还要承担起员工招聘和工作分配等管理工作。
“更有干劲儿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更加坚信当初选择做一名养老护理员是正确的决定,未来还会越来越好。”谈起这几年自己的蜕变,张鑫脸上漾起幸福的笑容。
养老护理市场迎来“正向激励”
增加职业技能要求、放宽入职条件、拓宽职业空间、缩短晋级时间……《标准》相较2012年版作出了多处重大修改。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养老护理市场较为尖锐的供需矛盾,《标准》主要通过“一升一降一转型”,扩大养老护理员队伍。具体来说,一升”指的是《标准》将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技能等级由4个增至5个,新增“一级/高级技师”等级,畅通养老护理员职业发展通道;“一降”指的是降低了对5级/初级工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相关知识的要求,同时将“普通受教育程度”,由“初中毕业”调整为“无学历要求”;“一转型”指的是根据其他职业与养老护理员的关联性,规定护士、家政服务员在申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时,其从业年限可视为养老护理工作的从业年限,为相关职业从业人员转型发展为养老护理员提供路径。
降低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会不会相应降低养老服务的质量?
上述负责人回应,《标准》在各职业等级中新增养老护理员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应具备的技能要求,将“失智照护”分层次纳入各职业等级的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等,这些都说明,即使准入门槛降低了,但通过新增和丰富工作内容,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仍能够得到极大提升。
逐条研读《标准》,孟岩最大的感受是“从问题出发,对症下药”。他认为,从一线养老护理员到养老企业,整个养老行业都迫切需要这种“正向激励”。
“一方面,扩大养老护理员的供给能够解我们企业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增加对养老护理员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能够有效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促进整个养老护理市场形成良性循环。”在孟岩看来,随着养老服务的逐渐发展,行业标准也在不断更新,《标准》的出台“正当其时”。“比如《标准》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关注就充分体现出相关政策是与时俱进的,充分考虑了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孟岩说。
除了做好相关政策的顶层设计,对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等养老护理市场相关利益主体来说,这几年,各地资金补贴上的“正向激励”更加实实在在。记者了解到,特别是今年4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后,上海、江苏、福建等地相继建立了养老服务培训补贴制度;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建立了养老服务入职补贴制度;广东、浙江、陕西等地建立了养老服务岗位补贴制度;上海、四川、甘肃等地建立了养老服务专业大学生学费减免制度……
从长远来看,以《标准》的颁布实施为契机,这样的“正向激励”还将得以延续。采访中记者得知,下一步,相关部门将通过深化养老服务机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培训资金支持、建立养老护理员褒扬机制等方式增加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吸引力,让养老护理员的劳动创造和社会价值得到充分尊重。
来源:中国财经报
作者: 张思楠
编辑:黄靖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