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的职业生涯让王阿姨每个月能领到近5000元的退休金,加上和老伴在2010年就供完了所住房子的房贷。照理说,这样的收入足以让她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她却摇头称,自己目前收入高于五千,但日子过得仅是刚刚好。
每经记者 唐如钰每经编辑 肖芮冬
中国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老”。据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养老服务的政策选择:建设高效可持续的中国养老服务体系》预计,到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会达到26%,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8%。
与社会加速“变老”相对立的则是,人们养老规划意识的薄弱和行动的缓慢。蚂蚁金服和富达国际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就指出,中国人存在养老准备普遍不足的问题。
为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兵分两路:在全国范围内采访普通收入家庭,一探他们的养老规划与故事;另一方面则走访了多位业内专家,向他们寻求“未备先老”破解之法,为大众规划自身养老提供更多参考。
“没有规划”的规划
王阿姨上个月刚满53岁,算日子,今年是她从单位退休的第三年,也是求职就业的第一年。回忆过去35年的职业生涯,她感慨颇多,“我是高中一毕业就参加职工子女招工进厂,35年工龄,按照现在的退休年龄,以后很难再有人能超过我了”。
王阿姨退休前所在单位是西部某省份四线城市的一大型国有企业。35年的职业生涯让她每个月能领到近5000元的退休金,加上和老伴在2010年就供完了所住房子的房贷。照理说,这样的收入足以让她在所居住的城市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她却摇头称,自己目前收入高于五千,但日子过得仅是刚刚好。
聊起养老,她一直强调自己和老公并没什么规划,但在后来的交谈中,每经记者逐渐发现,事实上与同龄人相比,王阿姨有着不弱的规划和行动力。
“最怕的还是生大病以后,家里没法负担”,她说道,这样的焦虑不是最近才有,二十年前便担忧过。为此,1997年,她给自己和丈夫都购买了商业医疗保险,女儿则配了一项年金类的险种。
实际上,王阿姨的担忧也是当今大部分中老年人的焦虑。但记者发现,真正行动起来去给未来加一份保障的人却并非多数。北京地区一家头部保险机构的从业人员就表示,客户询问保险基本都是为孩子打算,自己和父母并不会被优先考虑。
除了20余年前的商业保险,王阿姨这些年来也在坚持做一些分散的投资。据她介绍,2011年开始便每年都会定向购买一些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利率比存款高,也稳健”。前几年,她也趁着三四线城市楼市大热,在周边县城配置了两个商铺。“当时就想买两个门面出租,没想到房价还能这么涨一波。”
2018年,被王阿姨形容成自己退休后的分水岭。这一年她走上了再就业的道路,还得了个这辈子最高的职业头衔——某酒业品牌驻Y市经理。虽说是经理,但工作时权力少、责任多,用她的话说是“一半有技术含量,一半打杂,上班时间是‘866’,比以前都忙”。
王阿姨所在地区是有名的麻将大省,天气好的时候公园、茶馆里从来不缺打牌消磨时光的中老年人,该省人民也戏称麻将为“第二职业”。退休之前,她曾是周末麻将馆的常客,如今却鲜有光顾了。被问到为什么要放弃“第二职业”而选择“866”。王阿姨笑着说道,自己在国企当了一辈子的保管,如今也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则是想趁着身体硬朗的时候再补贴些家用。
她回忆道,最开始听说现在公司招聘的时候还颇有自信,拿着老单位发的仓储保管人上岗证去应聘,几十年的国企工作经验和保管证怎么都会有点竞争力,“没想到人家根本不看我的证”。
后来,还是托朋友介绍,强调她以前的岗位虽名为保管但也是专业要求颇高的技术岗,公司才同意录用,工资最后定的3000元。“3000也挺好,虽然我朋友都觉得我肯定不止这个价”,她说道。
养儿与养老
被问到丈夫和女儿是否支持其再就业,以及当上经理后储蓄是否增多?王阿姨告诉记者,家人的态度是不支持也不反对,“任由自己折腾”,但储蓄与从前比变化不大。她算了笔账,每个月除去日常生活花销,一部分资金她会用于“赞助”女儿,剩下的部分才给自己和老公交保险费,以及理财储蓄。
对于未来的日子,王阿姨和丈夫考虑最多的还是他们唯一的女儿。聊到经理一职打算干到何时,她的回答也是,“看女儿什么时候结婚生子,需要我照顾外孙的时候就辞职”。
王阿姨的女儿是90后,2015年大学毕业后便在300公里外的省城工作。前两年,为了给女儿在省城购房置车,老两口卖掉了他们在Y市的三居室。如今,丈夫的工资便主要用于每个月给孩子还房贷。
去年,她打算再给孩子和丈夫购买几款保险产品,见了许多销售人员却都没挑到满意的,干脆自己做起了保险经纪。“很多销售在介绍产品时都会误导我们,甚至为了卖产品骗人。索性我自己做代理,这样至少能找到适合老公孩子的产品”,她说道。
不过,除了丈夫和女儿这两个需要“倒贴”的顾客外,她的客户就寥寥无几了,从业至今也没成交过几单。据王阿姨介绍,当上保险经纪之后才发现身边人对这个行业认知的偏差很大,“有的人觉得保险就完全等于理财,甚至还有人认为我是骗子”。最让她委屈的则是女儿的不理解和抵触,“挑的是大机构产品,自家姑娘却不在保单上签字,非说是没用,90后意识还这么落后”。
对于日后的养老,王阿姨夫妻二人唯一清晰的想法就是,将来卖掉Y市的房子,在女儿小区买套房,年纪大了就搬去省城跟着孩子。当然这也只是一个想法,夫妻二人对于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Y市和这里的亲友仍然充满了犹豫,能否适应省城的生活也是一大担忧。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兄弟姐妹一起赡养父母,独生子女以后压力太大了”,王阿姨说道。这样的想法在2017年她母亲生病后便一直如倒刺一般扎在她心里。谈起养老,她既有传统观念和亲情的羁绊,也矛盾不希望日后成为孩子的负担。
来得及说爱你
2016年的夏天,王阿姨的母亲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在带着母亲四处求医后,王阿姨兄妹几人决定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西医靶向药加中药调理,并告诉母亲她患的只是普通囊肿。一家人也商量平日里由即将退休的王阿姨承担陪伴照顾的工作,节假日则由其他姐妹轮流陪护。
王阿姨说,母亲是一个乐观外向的人,喜欢旅游,退休后曾自己坐着绿皮车环游过国内的大好山河,唯一的遗憾则是还没出过国。为了满足母亲这一愿望,2016年王阿姨和两位姐姐请了长时间的年假带着母亲去韩国、日本、东南亚都逛了一圈。
彼时的她们尚未真正意识到死亡的接近。直到2017年的夏天,王阿姨回忆道,那一年夏天母亲满80岁,考虑到老人的病情,兄妹几人商量在五一劳动节给她庆祝80岁大寿。而就在那时,情况出现了极速恶化,原本病情稳定的老人癌细胞开始扩散,体重从110斤陡降至90斤。
“生日宴也是让医生上了吗啡硬撑着过的”,王阿姨回忆说。
“五一”之后的日子,因为病情持续恶化,母亲24小时都带着镇痛泵,从此也陷入了半昏睡半清醒的状态。与人说话的时候越来越少。那时,王阿姨一大家人才意识到死亡正以超乎他们想象的速度步步逼近。
“像头上悬了一把利剑,可能随时会掉下来,害怕的时候只能紧紧抱着病床上的妈妈”,王阿姨回忆道,最后的日子里,母亲大部分时候是在昏睡的,只有偶尔给她洗头擦身时才会短暂清醒。那段时间里,王阿姨便会频繁地说,“妈妈我爱你”。因为她害怕可能明天或者是后天母亲就会走,那时再深的爱也无法道出口了。
2017年9月,在病危通知书下达两个月后,王阿姨的母亲去世了。送走母亲,她心里除了悲伤外也些许有一份释然——老人终于不用再遭受癌细胞扩散后钻心刺骨般的折磨。
王阿姨向记者说道,母亲走后她感觉自己离死亡更近了。“妈在就像一堵墙隔着我们和死亡,现在我们真的是要直接面对了。”
现在,她更加担心日后自己和丈夫生病成为女儿的负担。因此,最近她又给老两口多买了几份小额的商业保险。被问到,为什么要分几份买保险,她说道,“这跟买理财是一个道理,鸡蛋别放在一个篮子里”。被追问更多关于养老规划的问题时,王阿姨仍然认为自己并没有规划,只想趁着身体健康多攒一些储蓄,“至少以后不在经济上给孩子增加负担”。
养老准备普遍不足
王阿姨一直强调自己没有养老规划,但事实上,她已具备不弱的规划能力与行动力。大部分受访民众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尚未考虑过养老或不知道如何规划。
前述《报告》即指出,中国人存在养老准备普遍不足的问题。
与此同时,虽然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了以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为主,企业年金(第二支柱)、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为补充的多层次社会养老金制度。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仍是基本养老保险独大,且只能覆盖退休后基本生活开销的情况。多位受访人士向记者指出,要想退休后仍有较高的生活质量,个人也应为自己的养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并提早开始规划准备。
而影响老年生活质量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个人储蓄。
《报告》调查显示,调查对象普遍存在对未来缺乏紧张感,且缺乏储蓄目标或储蓄时间晚等问题。具体而言,由于缺乏相关养老投资者教育,人们开始准备养老储蓄的时间普遍太晚。《报告》发现,不到一半的调查对象尚未开始为养老做任何储蓄。年轻一代同样缺乏对未来的紧张感,大部分人计划在40岁时才开始储蓄。在50岁以上已开始储蓄的人群中,有四分之三的人平均在45岁时才开始储蓄,导致积累储蓄的时间不足。
显然,缺乏具体的养老规划和储蓄目标是民众普遍面临的一大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华俊就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未备先老”并非是中国独有的问题,而是在社会老龄化进程下全球主流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不过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用了更短的时间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我们面对的压力和挑战也更大。”
而如何应对“未备先老”,受访人士均表示应从政策与个人两个维度发力应对这一难题。一方面,政策应走在个人之前。换言之,即应由上至下建立起有利于个人养老规划的机制与环境。高华俊建议道,公共政策部门可采取相关举措引导个人规划养老;各级政府、社会组织亦可在企业、社区等开展宣讲活动从多维度向民众提供科学规划和理财课程等。此外,针对准退休人群,社区可向其提供相关养老规划培训课程,退休再就业、创业指导,帮助其更好地规划日后生活。
“只有顶层设计开始强调个人规划的重要性,全社会的意识才会逐渐提高”,北京地区一养老服务咨询机构负责人向记者说道。
三大考量为养老做准备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房连泉则进一步向记者指出,当下中国人仍有明显的储蓄意识,但尚未树立针对养老的长期投资观念,“储蓄还需和金融理财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养老资产的增值保值”,因此政策还可通过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民众早储蓄、多储蓄并且将财富积累与多元化的投资相结合。
另一方面,则需要民众充分从自身需求出发为养老做准备。
房连泉就建议,城市居民可从老年生活需求的几大要素出发,系统性地建立起财务目标,并提前进行长期储蓄和投资安排。具体而言,首先是要为保证退休生活质量做储蓄准备,“退休后也能过上舒适体面的生活”。这即需要民众根据当下生活开销和日后所能领取的养老金,估算出退休后每月额外还需要的金额,并为此开始储蓄和理财投资;其次,则是应对潜在重大疾病的开销——即基本医疗保险不能覆盖的部分,对此民众可有针对性地为自己挑选合适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再者,则是需考虑高龄后可能出现失能、失智需要人照护的情况,如此还可为自己适当配置长期性的商业健康护理保险。
不过咨询机构合伙人则指出,目前我国商业护理险种产品设计尚不完善,且大多是作为其他寿险产品的附加险出现,与发达国家真正意义上的护理保险还有较大的差距,亟需保险机构完善自身产品构建,推出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同时,高华俊认为护理险的不完善仍与顶层制度设计相关。“当下我国社保长期护理险仍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形成核心的机制建设,也是这一问题长久得不到突破的原因。”
而关于启动养老规划的年龄,多位受访人士均强调,越早越好。
房连泉就表示,较早开始储蓄与投资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是有较好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可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空间进行多元化的投资安排。具体而言,在财富积累的早中期,人们通常有更强的投资抗风险能力,因此可根据自身情况对不同收益风险的理财产品进行多元化的配置并实现价值投资;而在临近退休阶段,人们则会更倾向于保守稳健型的理财产品。
此外,前述咨询机构负责人还表示,人们在为养老做储蓄时还要考虑到“长寿风险”——“我们活得可能会比自己预期更长,也要为此留出额外的积蓄”。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唐如钰 肖芮冬
编辑:周娜 实习生 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