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朱昌俊
8月7日,河南三门峡警方在高速公路应急车道上寻回了一位75岁的迷路老人。走失的老人最终与儿子团聚,这是让人庆幸和感动的一幕。但是,现实中并不是每一起老人走失事件都能有一个温暖的结局。
《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显示,中国每年走失老人约有50万人。如此大规模的老年人走失,仅仅依靠民警和媒体的力量来寻找,显然远远不够。在这方面,关键还得靠激发社会合力与建立长效机制。
比如,建立全国联网的易走失老人信息库,既方便预防老人走失,也有利于在各地发现有走失老人时,可以最快的速度帮助他们找到家人。事实上,上海、哈尔滨等城市已经有这方面的试点。考虑到走失老人往往是跨区域流动,易走失老人信息库的共享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提升寻找的效率,所以这还要求更多地方能够打破信息共享的行政壁垒,早日建立全国“一盘棋”的易走失老人信息库。
另外,时下各种具备定位功能的手表等穿戴设备五花八门,操作简单,价格也不算贵,政府部门也可以考虑为易走失老人统一配备这样的定位服务,真正借助技术将老人走失事件降到最少。
上月底,在民政部的指导下,头条寻人就联合23家移动平台发起“亲情守护计划”,这些平台既有相关经验,又有着庞大的信息精准分发系统,可以大大提升走失老人线索的传播和“匹配”效率。这实际上是通过互联网平台的聚合作用,最大化地形成守护走失老人的社会合力。在这方面,政府部门也可以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互联网+救助寻亲模式。
走失老人现象多发,有着较复杂的社会成因,既有寻找效率较低带来的基数累积,也有相关防范意识不足乃至疾病预防不够和守护老人的责任缺位的推波助澜。基于此,要将老人走失事件降到最少,也唯有根据不同的原因对症施策,形成各方联动的合力与长效机制,才能为老人构建一个更为完善、更牢固的安全网。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朱昌俊
编辑:黄靖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