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过度自怜,偶尔会讨人嫌
“过度自怜”这个词最近在网上比较热。有位妈妈反映:自己带着女儿坐地铁,一对年轻情侣连忙给小女孩让座,旁边一位60岁的大叔非常不满,摘下帽子让对方看他已掉光的头发,“为什么不把座位让给我”。小伙子听了很委屈:“我觉得您看起来比较年轻,不算是老年人。”
让人尊敬的,从来不是年龄,而是自身的一言一行,有时过度“自怜”,或许会讨人嫌。
遇事必掏优待证,给人添堵
“在我看来,那种遇事就拿出优待证的,就是过度自怜。”山东德州74岁的谭少岭说,这种行为有时会给人添堵。
今年春节过后,谭少岭去医院住院调理血压,因为挂号的人不多,他便站在队伍后排队等候。这时,一位穿着毛呢大衣的老汉径自走到窗口,故意提高声调说道“我有老年优待证”,语气生硬,没有对排队的人说一声“抱歉”。谭少岭看不过去,问了一句:“你多大了?”对方不屑地回了句:“67。”谭少岭笑了笑,轻声说了句:“我74岁了。”对方有些不好意思,连忙说了几句:“不好意思,我有急事。”谭少岭说,要是对方刚开始就解释为何要插队,自己也会理解的。
河北石家庄的艾立起是一位老兵,年初领到了退役军人优待证。5月下旬,艾立起的儿媳住院,需要准备大笔手术费。当他到银行取钱时,排队等待的有三四十人。由于时间紧迫,艾立起第一次掏出了优待证求助。银行大堂经理很客气地把艾立起引到专用窗口。艾立起说,优待证虽好,但持证须自重,用证应有度。他给用证订下几条规矩:一是非到紧要关头不用;二是在遇到比我年老体弱的人时,不用优待证与他们“争”时间;三是用优待证时,尽量压缩办事的内容,不影响他人。
逢人就抱怨,大伙都躲着他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朴凌娜发现,有的老人在退休后多了一个“爱好”,总是喜欢向周围的人抱怨自己的不如意,比如退休工资没有别人高,儿女也不如别人家的孝顺。
江西南昌64岁的周初瑾在社区负责一个聊天室,初衷是想让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多交流,可是周初瑾在组织活动时发现,有几个老邻居每次分享的内容都是自己的不如意,每次越说越可怜,经常说得眼眶发红、声音哽咽。周初瑾后来上门拜访发现,这几位总抱怨的老同事家里条件都不错,但他们总喜欢把注意力都放在那些“不好”的事情上,比如涨的工资没有别人多,看病花了很多钱还不能治愈,等等。
没多久,周初瑾发现,这几位邻居每次都来参加活动,而其他人来的次数越来越少。有人反映:“每次活动,总听人哭诉,吸收了不少负能量,只好躲着不来参加活动了。”
自我封闭,感觉拖累全世界
有的人不仅觉得对不住子女,甚至感觉拖累了全世界。
中南大学心理学教授郭平注意到,有的老人在遭遇变故后,不愿让他人知晓痛楚,从而拒绝他人好意,他们的出发点就是:不想让大家觉得我太可怜。可是,在自我封闭的同时,他们往往自觉可怜无助。
6年前老伴因病去世后,四川成都62岁的张璇一个人吃饭、看电视,除了买菜几乎从不出门。女儿主动邀她同住,被她婉拒:“不想让亲家觉得我太可怜。”街道有义工想登门看望,她也态度冷淡:“我原本都觉得自己快走出阴影了,你们一来,显得我好可怜。”这样一来,主动上门来看望张璇的人越来越少。可是,张璇又说:“楼上也住着位独居老人,有时候看见社区工作人员去看望,我心里又会有一丝羡慕。”(本报记者鲍杰)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鲍杰
编辑:黄靖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