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突然离世,继承人不知道银行密码无法取出被继承人生前存款的事情时有发生。针对案件审理中频现已故亲属存款查询支取难的问题,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近日回复北京朝阳法院的相关司法建议函,表示拟取消已故亲属存款查询的强制公证要求,简化相关程序。此举引发广泛关注。(摘编自《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楚天都市报》《浙江法制报》)
历时两年取不出老伴遗留30万元
现年95岁的王先生和老伴1964年结婚,婚后未生育子女,曾收养一子,但是在2011年解除了收养关系,并明确养子无继承权。2016年,王先生的老伴去世,留了30万元存款。王先生想取出这笔钱,但因在银行取款时连续3次输错密码,导致“锁卡”无法将钱取出。银行工作人员表示,王先生需提供经公证的继承权证明书或法院生效文书证明其合法继承人身份。
因与养子已失去联系,养子无法到场办理公证,王先生只能先起诉确认收养关系已解除。拿到判决后,他想去办理继承公证,却因无法提交公证需要的诸多证明材料且公证费用太高而作罢。历时近两年无果,王先生无奈之下将银行直接诉至法院。北京朝阳法院经审理查明,王先生系存款人的唯一法定继承人,遂于2018年4月判决30万元银行存款及利息归王先生所有。
王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各地均发生过类似案例。2018年10月,媒体报道,陕西宝鸡市64岁的魏先生因妻子去世前未留下银行卡密码,为了取出妻子的3800多元存款,其被银行要求出具公证书,确认这笔存款由魏先生本人和两个女儿以及岳父4人共同继承。有了公证书,要从银行取出来还得4个人都到场,可魏先生的九旬岳父家住汉中,因担心老人受不了女儿病故一事,魏先生只好将此事搁浅。
七旬中风老人被要求“亲自取钱”
类似的取款纠纷甚至发生在存款人病危之时。2018年2月,湖北武汉79岁的杨先生因急性脑梗塞昏迷不醒,住进了重症病房,如何取出其两张存折上的13万余元存款救急,让杨先生的家人犯了愁。据报道,杨先生的儿子曾让医院出具了一份父亲重症昏迷的证明,希望能够取款,但银行表示,必须到司法机关或公证机构开具证明,才能将钱取出。
杨先生的儿子又到公证处咨询,却被告知只有在亲人去世的情况下,公证处才能进行公证。对于老人昏迷不醒的情况,公证处表示无能为力。
更为极端的事件也时有发生。2013年9月,广东高州市新洞镇70多岁的邓锦方老人突发中风,危在旦夕,其子女想去银行把老人的存款取出来救急,不仅被要求开各种证明,还必须老人“本人亲自到场”。无奈之下,邓先生的两个儿子在亲友帮助下,找来一辆双轮板车,推行了两三公里,把老人送到高州农村信用社营业厅。就在邓家兄弟与银行工作人员交涉争执当中,奄奄一息的老人在营业厅不幸撒手人寰。
“冒领”风险真是不能承受之重?
据报道,针对储户病危或离世后近亲属要求取款的问题,绝大多数银行都会以防止“冒领”“误领”等为由予以拒绝。当然,银行方面提出各种要求也并非没有根据,在1980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查询、停止支付和没收个人在银行的存款以及存款人死亡后的存款过户或支付手续的联合通知》中规定:存款人死亡后,合法继承人为证明自己的身份和有权提取该项存款,应向当地公证处(尚未设立公证处的地方向县、市人民法院)申请办理继承权证明书,银行凭此办理过户或支付手续。如该项存款的继承权发生争执时,应由人民法院判处。银行凭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或调解书办理过户或支付手续。
中国人民银行1993年颁布的《关于执行〈储蓄管理条例〉的若干规定》同样明确,存款人死亡后,合法继承人为证明自己的身份和有权提取该项存款,应向储蓄机构所在地的公证处(未设公证处的地方向县、市人民法院)申请办理继承权证明书,储蓄机构凭以办理过户或支付手续。
北京朝阳法院经办过此类案件的法官表示,银行业相关规定在保障交易安全方面虽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银行业务的普及,相关规定中预设公证义务的内容给当事人增加了经济负担和诉累,影响了交易效率,并存在将存款共有关系、储蓄合同关系与继承关系混同等问题。
正因为此,朝阳法院此前向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出了司法建议函,建议修改储蓄管理相关规定,为继承人取款提供更多便利。据悉,银保监会近日正式复函朝阳法院,表示拟取消已故亲属存款查询的强制公证要求,鼓励银行建立小额纠纷处理机制,允许对小额存款继承提取免于公证,推动银行与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并逐步推动身份、户籍、婚姻等信息的在线核实。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存款人病危、近亲属急需取款的情形,也有一些银行“特事特办”。今年1月,媒体报道,针对一名老人重伤昏迷无法取钱的情况,浙江某农商银行在对老人家庭成员状况进行调查核实、医院出具鉴定的基础上,将老人账户内的30万元存款先后分两笔直接转入了医院的指定账户。
更多精彩养老资讯,欢迎下载时刻新闻客户端,点击导航条“+”,添加“老年”页卡,即可每天获得最新养老资讯、产业动态、人物风采以及精彩故事。
来源:快乐老人报
编辑: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