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梳理老年社团相关数据时发现,全国各地的老年群众社团能“转正”的不到一成!以山东东营为例,截至2018年底,东营市有170多家县级以上规范性老年群众社团组织,1800余支未注册老年群众文体社团。
为了获得官方的场地、资金扶持,以及专业培训等机会,许多业余社团都在为“转正”努力。如何在众多队伍中脱颖而出?我们采访了几支“正规军”,它们的“转正”经验或许对您会有所帮助。
提升知名度,成功登记注册
在全国知名广场舞队杭州“西湖莉莉”负责人、54岁的管莉看来,想要“转正”,说难也不难。
2009年9月,管莉组建了“西湖莉莉”舞蹈队,2015年经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成立“西湖莉莉”舞蹈团,“舞蹈队只是自娱自乐,成为社团组织后,有了更多机会”。
“不是申请注册就能成功,要接受民政部门的资格审核,队伍要有一定知名度。”管莉说,为了提升知名度,除了日常排练,管莉还将舞蹈教学拍成视频放到网上。后来,管莉签约了一家互联网公司,每月编排一套新动作。2012年,管莉编的《西海情歌》在网上迅速蹿红,全国各地的众多粉丝慕名而来,现场求学、共舞。
这些年,“西湖莉莉”的广场舞视频点播量已突破千万,在省市舞蹈比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这些名气,提高了官方认可度,“转正”申请被批准了”。成了正规军后,“西湖莉莉”舞蹈团的社会责任多了,舞蹈队要带领社区群众参与文艺活动,还要经常去福利院慰问演出。杭州G20峰会期间,舞蹈队也被委以重任,参与广场巡逻执勤。
扎根基层,成社区“御用团队”
“要活跃在基层。”湖南长沙62岁的“一语文体工作站”负责人彭玉分享了经验。
彭玉家住长沙市官塘冲社区,退休后,有着文艺特长的她在社区成立了一个艺术团,“一开始,就是志趣相投的姐妹们聚在一起自嗨”。在社区,文艺队伍有很多,“我们的队伍并不出众”。可与别的队伍不一样,彭玉的艺术团热衷于参与社区活动。“重要节日,我们每次都提前准备好节目,第一个报名;街道需要出节目,我们认真排练,高水平演出”。街道和社区搞晚会,彭玉还经常毛遂自荐去“客串”主持人。时间一长,彭玉的艺术团备受青睐,成为社区“御用”队伍,“只要有活动,肯定第一个想到我们”。2014年,社区负责人主动找到彭玉,邀请她将队伍注册成社团组织。有了社区的支持和认证,艺术团很快注册成功,如今“一语文体工作站”已成为社区规模最大的队伍。
贡献金点子,与官方良性互动
山东德州市夏津县鄃城联合舞蹈团虽没注册,却也享受政府资金扶持。该舞蹈团团长王如元认为,“转正”,并不止注册社团一条路。
鄃城联合舞蹈团如今是当地最耀眼的明星团队。2011年,队伍成立之初,王如元就喜欢带队去做公益演出,“队伍每年都要下乡送表演,去敬老院慰问,8年来我们演出上千场”。王如元还积极参与当地文化部门的活动,经常主动帮忙搞策划,“2017年的元宵节,我们组织400人在市民广场共庆元宵;去年五一劳动节,我们团队策划了欢庆五一文艺汇演……”。在活动现场,王如元还与政府管宣传的领导、干事互加微信,建了微信群。年初,在微信群里,王如元又提出新想法:在国庆期间举办“千人共舞同庆祖国70华诞”的大型活动。在详细汇报后,王如元的策划再次被认可。当地政府要求各个社团、队伍都配合王如元搞好演出,“从3月份开始,我就带队投入排练了”。(本报记者王宇)
更多精彩养老资讯,欢迎下载时刻新闻客户端,点击导航条“+”,添加“老年”页卡,即可每天获得最新养老资讯、产业动态、人物风采以及精彩故事。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王宇
编辑:黄靖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