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本报特约评论员朱昌俊
据《北京晚报》报道,《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北京将打造“老年友好型城市”。尽管营造老年宜居环境的目标所涉甚广,但位于北京西城区白纸坊东街的万寿公园,经过改造,已然成为了“适老公园”的样板。
座椅没有尖角,而且都有靠背和放水杯、拐杖的地方;道路和广场周边随处可见安全扶手,还有400米长的康复栏杆;设有广播系统,可以播放广场舞音乐,音量可控……放眼全北京乃至全国,这样的适老公园并不多。当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2.4亿,公共设施和场所的适老化改造,迫在眉睫。这其中,公园无疑是老年人最集中、光顾频率最高的户外空间之一,建设适老化公园,诚然是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应有之义。
就推广价值来看,像万寿公园这样的适老公园,在硬件改善和行动意识上可谓可圈可点,值得更多的城市学习借鉴。不过从长远来看,无障碍设施多了、座椅舒服了,仅仅是解决了硬件部分的需求。在保证安全、舒适的前提下,把服务做上去,满足老人去公园的社交、心理疏导等需求,并让老人在逛公园的过程中时刻能感受到被尊重,让人心情舒畅,适老公园才算真正“适老”。比如,现在很多公共场所已经响应社会呼声开辟了母婴室,而在公园里却鲜见能让陪同者与行动不便的老人一起进入的“第三卫生间”。这并非在硬件上难以实现,而是服务意识没有到位。再如,公园里的老人多起来,相关的急救服务、应急预案也应有周全的保障。在这方面,不妨引入社会志愿服务。
除此以外,要打造适老公园,一些不合时宜的管理制度也需及时梳理。比如,2003年出台的《北京市公园条例》规定,电动轮椅不得进入公园,彼时的老龄化程度不高,电动轮椅也尚未普及。放在现在来看,这样的条款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这就需要有关部门主动作为,为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提供良好的制度土壤。
深度老龄化社会已经加速走来,每个城市都理应有更多能让老人安全、舒心享受户外时光的适老公园。而这绝不意味着公园只是老年人的专属,而是希望老年人能得到应有的善待。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言,“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
更多精彩养老资讯,欢迎下载时刻新闻客户端,点击导航条“+”,添加“老年”页卡,即可每天获得最新养老资讯、产业动态、人物风采以及精彩故事。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朱昌俊
编辑:黄靖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