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不写信,没见过收音机,不用手写文字的年代,我们却经常被“老三样”打动。见字如面,湖南长沙百岁老人李健民通过书信传情81年,至今已写了上万封信;粉笔下有情义,吉林四平73岁的肖泽林坚持书写黑板报13年,邻里点滴好事都上过“光荣榜”……新媒体时代,为什么很多长者还是爱看黑板报,爱听收音(录)机,喜欢亲笔写信?
书信传情81年,“情感更厚重”
对李健民来说,书信承载的是沉甸甸的感情。
19岁那年,李健民将生平第一封信寄给了未婚妻。从此,书信就成了两人沟通感情的桥梁。后来,李健民调到外地工作,只能每日通过书信与亲友联络。无论是家庭琐事还是时事感悟,他都以文字写进信中。
“我们三兄妹都收到过父亲几百封信,我们感谢他、尊敬他。他的信就如一条纽带,让这个家从未分开过。”李健民的儿子表示,无论是知青岁月还是上大学,父亲的来信如同精神食粮,鼓励着他们不要放弃。李健民如今依然坚持两天寄一封信,“有些话转化成纸上的文字后会更有力量,情感会更厚重”。
“这就是见字如面,我十分敬佩我的爷爷。”李老的孙子李喆说,从出国留学到工作,爷爷的信总是如约而至,“仿佛爷爷就在身边,教导就在耳边”。
板报专写邻居,“好事要宣传”
肖泽林的一块黑板报,改变了整个社区的风气。
60岁退休后,肖泽林看上了社区的黑板报,每天在上面写点小诗文打发时间。2007年夏天,他家楼上一90多岁邻居晕倒在楼道,幸好被小区送水员小刘发现,及时送医抢救。肖泽林目睹了全过程,他顶着太阳当即出了期黑板报,把救人过程画成漫画,配上一首《赞小刘》的短诗。小刘救人的事情一下传开了,街道领导和水站的负责人给小刘颁了奖,发了奖金。
就这样,肖泽林开始做起了“记者”,打听邻里间互帮互助的故事,搜集他们的心愿。之后,黑板报上就多了“好人好事”和“我的心愿”两个专栏。“我的心愿”晒出了很多人的愿望:“我希望女儿常来看看我”“我想换一台旧的按摩椅”……社区药店的负责人看了后,给老人送了台新按摩椅。2016年,黑板上刊出了83岁肖姜枫“想去天安门看毛主席”的心愿,许多“读者”得知老人生活困难,便主动给肖姜枫筹齐了旅费,社区方面还派出志愿者陪着肖姜枫去了趟北京。
听收录机老歌,“给癌友力量”
在江西南昌73岁方霞敏的心中,收音(录)机不是老古董,而是无价的宝贝。方霞敏喜欢听老歌,也喜欢搞收藏。30多年前,她便开始收集各种收音(录)机和卡带,这些年她收藏了近百台收音(录)机。如今,闲下来的时候,她还会打开“红灯牌”收音机,收听一些老歌节目。
2014年,她不幸被查出患乳腺癌,在医院待了一年多。住院时,方霞敏总听见有病友在夜里哭。方霞敏回了趟家,带来几台收录机,和几十卷老歌磁带。睡前,她便打开收录机。那天晚上,病友们跟着音乐哼唱,有人下床跳起了双人交谊舞。
1年多里,方霞敏用坏了4台收录机,很多被视若珍宝的磁带也“毁”了。不过,方霞敏很高兴,“这些音乐和老歌带给病友力量和希望”。很多病友要去做手术前,都跑到方霞敏的病房,点两首偶像的老歌,听完歌便拍着胸脯:“我做手术去了,等我回来一起唱歌。”(本报记者陈坤)
更多精彩养老资讯,欢迎下载时刻新闻客户端,点击导航条“+”,添加“老年”页卡,即可每天获得最新养老资讯、产业动态、人物风采以及精彩故事。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陈坤
编辑:黄靖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