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器人已进入老年人的生活
步入老年,随着身体机能不可避免的退化,要保证养老生活中的健康、安全、舒适,就离不开一定的外力支持。在“传统”老人眼里,用来提升晚年生活质量的辅助物品不外乎放大镜、拐杖、轮椅等。近年来,随着各地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在养老支持方面,老年人的生活已实现了从“自助”到“智能”的悄然蜕变。(本报记者鲍杰)
甜头独居也能料理好个人生活
放在几年前,安徽合肥市92岁的穆浩勇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如此紧密地和高科技联系在一起。住在安徽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宿舍的他,因为满足“高龄独居”的条件,在两年前就成为了安徽省首批居家智能养老的实施对象之一,由此过上了智能化的晚年生活。
不过,穆浩勇起初对此并不十分“感冒”。“他们告诉我可以免费使用三年,之后个人需每月交一百多块钱维护费,我不知道这钱值不值得花。”然而,在工作人员对穆浩勇家里进行智能化改造一个月后,他就打消了疑虑。
穆浩勇告诉记者,工作人员给他家中安装了烟雾报警器、红外报警器、门磁报警器等,既能防火还能防盗,对“空巢”的他来说,犹如“隐形卫士”。不仅如此,工作人员还为他配备了一个智能遥控器,利用它就能随时遥控家中被改造过的智能家居,比如电灯、空调、电视、窗帘等,都能用同一个遥控器一键操作。“我有起夜的习惯,以前半夜起来总要摸黑去开灯,还摔倒过几次,现在再也不用四处找开关了。”
最让穆浩勇满意的是烟雾报警器和可随身携带的紧急呼叫报警器。一旦遭遇意外,按下紧急报警按钮,服务平台就能第一时间接收到他的求助呼叫。若发生意外起火,起烟几秒钟时间后,他就能接到平台的反馈电话。“比起请保姆的费用或麻烦子女来照顾我,每月百余元的维护费用,显得性价比很高。”穆浩勇说,现在就算一个人住在家里,他也不担心遇到困难无法应对。
尝试自购设备提升居家养老品质
实际上,在政府主导的智能化养老设备推广之外,也有越来越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乐意自主选择一些新潮的智能设备来提升生活品质。
浙江杭州市76岁的张向东一度为照顾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伴而精疲力竭。“儿子在外地工作,家中就我和老伴同住,有一次她走失两天,吓得我直哭。”张向东说,为了看好老伴,去年他给老伴买了一个智能手环。通过自己手机上的程序,张向东能实时了解老伴的具体位置,而且只要老伴的行走超过一定范围,他就能收到通知。不仅如此,智能手环还能反映老伴的健康状态。“工作人员告诉我,手环可以通过内置感应器来判断佩戴者是否有摔倒风险。如果老伴摔倒了,我的手机也会及时收到报警。”
北京西城区广外街道76岁的李小燕也是此类养老辅助用品的受益者。李小燕一人独居,住在北四环外的儿子因为工作原因只有周末才有时间来看她。李小燕曾劝儿子别耽误休息时间,打个电话问问就行,但儿子并不放心。“他知道我这人报喜不报忧,喜欢自己扛着,担心我不说实话。”
李小燕说,为了让儿子心里踏实,能安心工作,她去年通过一家养老用品公司购买了一款智能床脚垫式感应器和一款重量感应器。前者可以检测到她的体征指数和睡眠质量,后者则能监测到她上下床的活动状态,这些数据都能传到儿子手机安装的APP上,让儿子能确认她的生活状况。“有了这些设备后,儿子心里轻松不少,万一我真的出现异样,他也能先通知物业和社区工作人员确认,在有必要时赶来。”
进程智慧养老无人驿站布点社区
如何让养老生活得到更好的外力支持?除了老年人个体的认识提升,实际上相关产业也在加速布局,基于社区的养老健康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在今年年初举办的第二届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再次明确相关产业政策,要求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升老年人共享科技发展成果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业内人士纷纷预言,智慧健康养老将迎来发展黄金期。根据《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目前,市场中的智慧健康养老项目包括终端设备、软件产品和系统集成服务,应用服务主要包括老年人远程监护、慢性病管理、在线医疗、社区健康养老等。
据统计,在社区健康方面,目前,全国已有130条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乡镇)和29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北京东城区东花市街道的南里东区驿站就是以“智慧养老”为特色。在驿站内注册过的老人,只要在门口“刷脸”就能进入这个30余平方米大小的无人驿站。老人想吃饭,可以在24小时自助售饭机点餐,售饭机内的饭食全部由智能中央厨房统一配送,菜品由专业的厨师、营养师根据老年人的口味和特点制作,冷链运输,现场一键加热。
值得关注的是,前期老人的身体状况已经全部录入信息系统,售饭机会根据老人的身体特点提供相应的选择。例如患有糖尿病的老人,就点不了像咕咾肉这样的饭食。此外,自助售卖区域提供各种饮料、方便食品,只需把商品的条形码放在售货机上,两步就能完成自助购买。类似于“共享单车”,墙角的几台“共享轮椅”也让老人可以随时扫码借用。
创新辅具租赁缓解老人购买压力
随着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智能养老产品层出不穷。而在康复护理领域,一些传统的康复辅具也在通过产品升级和营销模式升级来“瓜分”养老市场。比如,针对老年人对高价辅具接受度低的情形,一些商家看准机遇,开展了辅具租赁的业务。
上海浦东新区塘桥街道76岁的刘志辉,其老伴在5年前因病成为失能老人,这让刘志辉犯了难。他每月退休金不足5000元,老伴的医药、护理开支就要占去一大半,为了节省费用,他自己在家照顾老伴。为了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伴,刘志辉曾买过一个1000元左右的手摇护理床,不过这种床不仅舒适度较差,老年人摇起来也很吃力。刘志辉并不是没考虑过换成全自动的遥控护理床,但动辄上万元的价格,让他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转机出现在2017年,上海瑞福养老服务中心在旗下的32家养老服务机构增加了康复辅具租赁服务,有10多种康复辅具产品可通过租赁的方式提供给有需要的老人使用。刘志辉得知消息后,成了首批租赁客户之一,他看中的一款日本进口自动护理床,售价12800元,租用的话每天仅需付费10元。此后,他又陆续租赁了制氧机等多款康复辅具。
难点规模化推广尚待探索新模式
事实上,康复辅具租赁也得到了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今年年初,民政部、发改委等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组织开展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而在去年9月,上海就已在宝山、浦东展开了康复辅具租赁试点,并出台了补贴政策。与自主开展租赁业务的瑞福养老服务中心不同,作为上海地区政府采购康复辅具租赁服务唯一一家中标企业,上海宝钢发展有限公司近200种产品对外租赁的价格都能获得50%的政府补贴。
据了解,上海宝钢发展有限公司目前已在浦东新区的周浦、南码头、金桥、塘桥4个街镇设立了租赁体验点。不过,从记者近日的走访来看,老年人对康复辅具租赁咨询的人多,签约的尚是少数。据介绍,位于浦东南码头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内的辅具租赁点,自相关业务开展以来,还只租出去一张护理床、两台轮椅车。而去年9月试点以来,宝钢公司在外流转的护理床不到100张。78岁的陈少华在南码头社区“考察”了陈列的租赁产品后,最终打消了租赁的念头。“以电动轮椅为例,政府补贴一半,每天也要15元,一年就要5400多元,对长期使用来说还是不划算。”
老年人对价格的敏感,其实租赁方早有预料。上海宝钢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盘活资源,同时减轻老年人年付租金的负担,该公司对辅具租赁已采取分期付款模式。以某款高档轮椅为例,承租者日付租金12元,宝钢公司承诺租期满6个月后,这款售价2000多元的轮椅车就能归承租者所有。
上海市社会福利企业管理处处长孙晓虹表示,为了让更多老年人了解到养老辅具带来的便利,同时降低老年人租赁辅具的成本,下一步将扩大试点区域,引入更多企业参与竞争。“现阶段我们对租赁提供资金补贴,未来还将形成一个评估目录,然后把辅具租赁纳入到长护险的框架内,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的支出压力。”
出路“虚拟”形式应提供实在服务
而对于目前流行的智能养老概念,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单个或少量的智能养老设备并不足以支撑起老年人的智慧养老生活。山东济南仁德家庭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巩成坤表示,智能产品以及“互联网+养老”只是一种形式,归根结底还是要做养老服务,离开了服务,再智能的产品也难落地。
在这方面,江苏苏州市姑苏区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总督导路忠颇有感触。成立于2007年的苏州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在国内率先打造了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主的“虚拟养老院”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意在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养老支持。路忠表示,相比硬件而言,“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才是当下最能解决老年人养老需求的支持体系。据其介绍,该中心也曾尝试向老年朋友推介智能化硬件设备,但难以普及。“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算免费给老人使用智能设备,最终也会有不少老人会觉得需要充电导致电费增加而束之高阁,老年人更愿意为居家养老服务买单。”
家住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莲花三区的张米花一人独居,今年78岁的她患有高血压、白内障,日常起居常遇难题,自从订购了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后,她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观。路忠告诉记者,苏州市的“虚拟养老院”运行11年来,已经能让老年人在家就享受到包括洗衣烧饭等便民家政类服务17项,修理电器等物业维修类服务14项,陪同就医等助医保健类服务13项,还有人文关怀类、文体娱乐类以及应急求助类等6大类53项服务,完全能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
更多精彩养老资讯,欢迎下载时刻新闻客户端,点击导航条“+”,添加“老年”页卡,即可每天获得最新养老资讯、产业动态、人物风采以及精彩故事。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鲍杰
编辑:黄靖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