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入人群用什么标准鉴定、评估,这是长期护理保险推进的重中之重。”近日召开的长期照护需求评估标准(上海)论坛上,众多与会者如此表示。该论坛由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办。
要用一把尺子量所有老人
“长期照护服务评估的核心是要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老人。”10年来一直致力长期护理保险需求评估研究及实践的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丁汉升说,老年照护服务的对象多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所提供的服务有着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难以对这种服务进行细化定价,传统的按服务项目收费也会刺激服务的过度提供和利用。申报评定及待遇享受的公平性非常重要,直接影响长护险能否行稳致远。据了解,德国在收支精细化管理方面有严格的评估,严选受益人群,保证财务和筹资实现长期的均衡状态。
以前上海市有3套涉老服务需求评估制度同时执行,即民政部门的《老年照护等级评估要求》,医保部门的《高龄老人医疗护理保障计划》和卫生部门的《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出入院标准》。“这不仅造成评估资源的浪费,也给老年人带来诸多不便。”丁汉升说。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受上海市委托,根据国际上较为成熟的老年照护分级经验和实践,将3部门的涉老服务资源整合在一起,设计出了新的评估方法:二维向量法。该方法主要包含两个维度:疾病状况和自理能力。分数越高,老人的身体状况越不容乐观,越需要得到医疗和生活照护。
在具体实践中,如何让评估这把尺子公正、富有层次性,还面临一些难题。上海市人社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许宏表示,由于疾病维度在确定照护等级的算法中权重较大,导致评估等级易偏高。上海市目前已升级了算法,但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检验,建议在评估中增加相应的客观指标,或是对评估内容提供规范的度量方法和标准,以增加评估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湖北省荆门市在失能评定环节也遇到了问题,该市医疗保险管理局局长梁毅说:一是受理失能待遇申报仅凭代办人口述,有时情况不准,缺乏初始关口的把控;二是现行国际通行的巴氏量表较粗化,主要通过评定对象的主观表述来认定,缺乏客观评定标准,掌握起来弹性大,失能初次评估、专家评定部分结果差距有的达到30分~40分;部分失能人员及家属对失能评定结果有异议,反复要求复核;市外异地居住人员申报评定较困难,初评、复评费用开销大,财政恐难以承受等。
评估队伍迫切需要专业化
评估人员专业性不足的问题,是各地在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之一。目前,长期照护评估的主力大多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许宏表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因日常工作任务繁重、驱动力不足等原因,参与评估积极性不高。而且,对于提供长护险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说,医生“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有专家建议,积极培育第三方鉴定机构,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引导“评估人员职业化、专业化”。
丁汉升表示,可以成立或组建第三方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实现。应由涉老服务相关的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确定分级评估的方法,调整各级各类老年照护服务人群的人员比例、服务标准、给付水平等。他还建议,成立由老年医学专家、长期从事老年照护的工作人员、伦理学专家、心理学专家、社区公益人员等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负责处理相关的技术问题,并向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另外,上门评估还面临真实性和公正性问题。丁汉升强调,不要上门一看,老人家里很穷,没有子女,评估就重一点,评估员要做的是公正和客观。对此,上海市通过“双盲”设置来减少主观压力,具体来讲,评估员和被评估老人都不知道每个项目的得分权重,也不能现场知道评估结果。同时,设置相互验证的项目,来避免弄虚作假,对评估质量进行监测。
更多精彩养老资讯,欢迎下载时刻新闻客户端,点击导航条“+”,添加“老年”页卡,即可每天获得最新养老资讯、产业动态、人物风采以及精彩故事。
来源:健康报网
作者:姚常房
编辑:黄上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