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2019年,我国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四类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针对慢性病防治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近日作出了相关回应。
慢病筛查重在“早”
李斌介绍,慢性病早期发现是慢病防治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不断强化“早”字,推进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防治慢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明确提出“实施早诊早治,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的策略,促进慢性病的早期发现,开展个性化的健康干预,在癌症、脑卒中等专病防治方案里,也强调了“早”字。
在机制探索方面,李斌表示,卫健部门持续探索优化适合我国实际、适合中国人群的慢性病筛查干预技术和管理模式,试点开展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慢病机会性筛查,推动建立慢病筛查干预的长效机制。下一步,将进一步强化这些措施,把“早”字真正从政府、社会和个人层面落实下去。
据报道,山东省此前已在开展重点慢性病机会性筛查试点工作。机会性筛查是将日常医疗服务与目标疾病患者的筛查结合起来,在患者就医过程中,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筛查诊断的一种方式。
提升基层慢病防治水平
基层医疗机构是防治慢性病的关键场所。李斌强调,未来将继续以基层为重点,推进基层服务能力的提升,提升基层慢病防治的水平。
他提出,一是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完善医共体内的体制机制,促进整合县域卫生资源,引导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二是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开展基层卫生人才能力的提升培训项目,通过线上线下来培养全科医生、社区护士、乡村医生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三是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提升基层慢病管理质量。
推动互联网+慢病防治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服务解决了许多慢病患者的复诊、用药问题。李斌表示,相比传统的慢病管理方式,采取“互联网+”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就诊门槛,提高依从性和管理效率,促进分级诊疗的落实。下一步,要继续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慢病防治的手段和工作内容,推进预约诊疗、在线随诊、疾病管理、健康管理等网络服务,探索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新模式,推进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编辑:黄靖康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2020/12/28/8796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