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老年孤独”

2020-09-04 15:51:45 新华日报社
作者:王慧 编辑:黄靖康
字号: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单从年龄的层面上说,其实只存在三种人,即已经变老的人、即将变老的人和终将变老的人。老年,是我们每个人都绕不开的一段路,这段路上的风景你想不看都不行。”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作家周大新

扫码点餐、线上挂号、网购车票,滴滴出行……移动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让生活越来越方便的同时,却也给众多老年人带来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隔开了他们与世界的距离,也在两代人的情感交流中增添了一层文化隔膜。

网络时代,老人在掉队

“唉,又不停!”

无论69岁的退休工人刘平贤怎样拼命地挥手,一辆辆挂着空车的出租车却像熟视无睹一般,从他的眼前疾驰而过,迅速地消失在了视线里。一直站在路边等车的刘平贤讪讪地放下了手臂。

满街都是挂着空车的出租车,但却招不来一辆车,这样的事情,刘平贤已经记不得经历了几次了。老刘心里清楚,司机们已经在手机上接了订单,所以没法载他一程。谁让自己不会使用那些打车软件呢?所以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站在街头碰运气。

烈日炎炎下,刘平贤就这样沿着江东中路边走边回头,等了将近四十分钟,才顺利地坐进了一辆出租车。长舒一口气的他,内心极为沮丧,他觉得抛下他的不只是那一辆辆出租车,而是这个时代。

对很多老年人来说,类似刘平贤这样的遭遇,每天都在上演。

看着江苏省人民医院入口处一排“刷码”机器,76岁的张德宏有点儿懵。因为年初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张大爷已有半年没来医院了,等再次出现在这里的时候,他却发现自己弄不懂“规则”了。戴口罩、测体温、出示健康码……看着身边的年轻人刷着手机鱼贯而入,张大爷站在一旁手足无措。他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健康码,好在一旁的工作人员主动上前帮忙,引导他去一旁手动填写纸质表格,才顺利地进入了医院。

上一层门诊大厅,一站式自助服务区内,导诊员们被老年患者层层包围着,张大爷凑上前去,想跟着学学。上一回来医院,是儿子陪着的,儿子告诉他:医院的一系列检查、就诊以及取药的单据需要自助机打印,并且详细教授了操作步骤。张大爷当时记住了,可隔段时间又忘了。“真是老了,跟不上趟了!”在机器前,他琢磨了半天没看懂,最终只能无奈地回到排着长队的人工窗口。

像刘平贤和张德宏这样60岁以上的老人,在中国有2.54亿。《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但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6.7%。科技的不断进步,尽管带来了便捷服务,也隐隐让老年人有了被世界抛在身后的感觉,成为了庞大而沉默的“边缘人”。

“有的时候,真觉得自己寸步难行。”62岁的刘女士在智能时代处处碰壁。几年前,为了帮儿子带孩子,她从老家“迁徙”到了南京。相比农村,大城市里人多车多,她不轻易出门,只去过一次紫金山,还是孩子开车带她去的。这之后就只能在家门口附近转转,活动半径不敢超过五公里。“哪儿也不认识,导航、打车都不会。就连出去吃饭,都要扫码支付。”有那么几次,刘女士曾尝试一个人坐地铁溜达,可地铁里出口复杂、指示牌众多,令她晕头转向。更多的时候,她只能窝在家里,带带孩子,做做家务,日子单调而枯燥。

代际隔阂,文化鸿沟在深化

“你太笨了,就这么难吗?!”因为教母亲使用手机,在省级机关工作的张凡和母亲吵了多次。她不能理解,“查找无线网络”这么简单的操作,已经重复教了很多遍,可母亲还是不会。张凡觉得母亲态度不认真,但母亲也是一肚子委屈,明明很认真地在学习,可就是记不住。最后,母亲觉得自己被嫌弃,一甩膀子不学了,母女俩不欢而散。

在媒体人谢女士的眼里,80岁的老母亲保守而固执。她抱怨说,因为母亲拒绝使用智能手机,她甚至连快递也没法给她寄。因为快递员都把快递放进智能柜,随后发送提取码,让收货人自己去取。“有的时候,我要给她买点东西表表孝心,只能先寄给老家其他亲戚,再让亲戚转交给她。”

在年轻人眼中,用智能手机扫码、使用社交软件,是一件能轻松搞定的事。但事实上,老年人受年龄、知识和技能所限,很难快速掌握当下的新媒体技术。武汉大学互联网全龄化实践队发布的《中老年人使用互联网情况调查报告》显示,使用互联网时遇到困难的老人比例超过了八成。他们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有:缺乏必要的科技和互联网知识;学不会智能设备和应用的复杂操作;年龄渐长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降低;内心恐惧、抗拒;缺少学习的机会和场所等。

80后邹进是江苏银行兴化分行的客户经理,过去两年里,由于银行网点推行网上智能化,整个营业厅砍掉了近一半的人工柜台,所以教老人如何使用智能柜台就成了她日常的主要工作。邹进不止一次被办业务的老人搞到“崩溃”:“动作不按指令来,密码一遍又一遍地输错。”由于观念不同,老人们连银行里最基本的ATM机都不愿意使用,总害怕“钱被盗”、“卡被吞”, “老人们在ATM机上输密码,就像趟地雷似的紧张,生怕按错。还有的老人会小心翼翼地把密码记在一张纸上,每次存钱的时候都带上,后来纸丢了,密码忘了,又只能重新设置。”有的时候,这些行动迟缓、表达不清的老人,不免遭到其他等待者的抱怨,这让邹进心里泛起阵阵酸楚,“我们启用智能化设备,追求的是方便和快捷,但没想到,却给很多老人带来了排斥和歧视。”

在互联网发达的社会中,尊敬老人、尊敬老年智慧等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冲击,缺乏话语权的老人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即使在家庭中,也隐约有了被边缘化的趋势。

“嘀”,看着自己11岁的小孙女娴熟地划着手机,立刻就扫码了一辆共享单车,50后退休教师宋先生心里既感慨又失落。宋先生教书育人了一辈子,自认为学习和接受能力尚算可以,平时微信用得也挺溜,可碰到手机支付、共享单车这类流程稍微复杂一点的操作,他还需要向孙女“请教”。宋先生感慨地说:“我们刚学会了微信,年轻人又学会了滴滴打车、共享单车,好不容易看到赶上时代的希望,结果更新的事物又出现了。”

67岁的汪月梅,一天的生活是这样的: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做早饭,然后送孙子孙女上幼儿园、回家烧饭打扫卫生,下午接完孙子孙女再烧晚饭,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两眼一睁,忙到天黑。”每天晚上,儿子女儿都回家了,但却是汪月梅感觉最失落的时间,“忙碌了一天,本想和孩子们说说话,但他们回来总是对着手机,一句话也不说,感觉我是个局外人。” 儿子女儿有时候劝她,夏天太热别总往菜场跑,用手机下单直接把食材送到家中就行了。可汪月梅不听,照例出门去菜场,她感慨,“年龄大了,有时候真的挺孤独的,出门逛逛超市和菜场、排排队也是一种消遣,有时候碰上老熟人,一起交流交流,其实挺好啊!”

“姜还是老的辣”,这是中国民间的一句俗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经历岁月沧桑的爷爷奶奶,看待事情要比年轻人透彻,更有经验,面对儿孙们的请教和提问,老人们往往会给出智慧的答案。而当下社会,年轻一代只要花几分钟上网搜索,便可以得到铺天盖地的答案。老人们仿佛失去了“一言九鼎”的权威,退处家庭关系中的末端位置,从而更加孤立。南京师范大学发展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长谭顶良认为,“在家庭中失去了权威性的老人,可能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导致他们的内心产生更多的失落感和挫败感。”

文化反哺 带着老年人融入生活

早上八点半,金陵老年大学智能手机班的教室里座无虚席。81岁的李小立戴着老花镜,正襟危坐在教室第一排,他一手拿着手机,一手记录着老师所讲的每一句话。负责上课的老师专门制作了通俗易懂的课件,从安装手机应用到扫码点餐,从网购车票到预防网络诈骗,一一进行讲解示范。

退休前,李小立是一名外科医生,在医院返聘十多年后,他彻底从岗位上退了下来。在他的观念里,退休生活绝不是含饴弄孙、养花种菜,还需要认真学习新知识,努力跟上这个时代。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李老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手机操作,无论是购物、出行,还是读书社交,都能通过智能手机得以实现。手机班上一位张阿姨则表示,学手机不仅仅是学会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情感需要,她希望通过手机来加强和子女之间的沟通交流。

智能手机课程在社区同样是热门。前段时间,南京尧化街道吴边社区“一路有你”老党员工作室为辖区老年居民开设了“七彩耄耋学堂——手机课堂”,社区全科社工们准备了具有实操性的教学培训素材,通过入户走访、微信群推送等方式进行教学,受到了社区老年人的广泛欢迎。在不断地交流中,社区85后社工朱程程和很多老年人成为了“忘年交”,在她看来,大多数老年人乐于学习新技能,但往往反应慢、记忆力衰退、怕被骗、怕子女嫌弃,一直止步不前,“现在我能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和认可,内心很满足。”

谭顶良表示,除了公共服务给予老年人照顾之外,家庭中的代际支持和“文化反哺”也极为重要。“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根据文化传递方式的不同,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前喻文化(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我们整个社会已经进入了后喻文化时代。在家庭中,年轻一代的子女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应当积极地进行‘文化反哺’, 这不仅需要技术层面上的指导与辅助,更需要在情感上发挥积极作用,才能实现文化和情感的双重破壁。”

“我花了一年时间,才教会母亲使用智能手机。虽然她现在仍会连不上网络、误删各种app,但我都不厌其烦地帮她解决。”一位网友这样留言说,“小时候,父母将我们带进了他们的世界,一遍又一遍地教我们走路、说话、写字……而现在的我们,也应当多一分理解和耐心,将父母带进我们的世界,带入这个万物互联的世界。”

预计到2025年,中国约有3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变为4.8亿。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给予老人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善意体恤,是一个文明社会应当有的温度。而我们以何种态度待老年人,既决定了他们的现在,也决定了我们自己的未来。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