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录丨湖南“指尖上的芭蕾”惊艳世界

2020-04-24 11:10:03 湖南商务
作者:湖南“指尖上的芭蕾”惊艳世界 编辑:黄靖康
字号:

2013年,香港保利湘绣湘瓷艺术精品拍卖会上,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的双面老虎头绣品《山兽之君》以280万元港币的价格拍出,创下了湘绣老虎头题材作品在港澳台地区拍卖的新纪录。而在预展时,第一眼看到它的人无不震撼其“形象生动,细节丰富,立体逼真,难以想象是绣出来的”。狮虎历来是湘绣的代表作品,在刺绣业独树一帜,其生动逼真、质感强烈的艺术魅力来自湖南省湘绣研究所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制的针法技艺一一鬅毛针。

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而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是中国湘绣研发和生产的专业机构,其品牌“金彩霞”2011年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2014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这里是传统湘绣技艺集大成者,也是新派湘绣技法的孵化基地。在这里,一代又一代湘绣大师用一针一线谱写着匠人之心,创作出一件件令人惊叹的传世之作的同时,也将这项古老的技艺淬炼成金一一既可大气磅礴,亦能妙入毫颠。

提到湘绣,提到湘绣研究所,不得不提“鬅毛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湘绣老艺人们的创作热情极高。其中,余振辉等湘绣大师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完善了湘绣老虎的刺绣技艺。

余振辉13岁开始学绣狮虎,一生绣虎无数。她不满足于传统刺绣老虎的技法,觉得又平又板,没有一点生气。在湘绣厂领导的支持下,她采用新绣法,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经过长期反复观察和琢磨,她发现要使老虎活起来,首先要解决怎样使绣的毛能蓬起来这个难题。于是她尝试变换施针方法,打破湘绣传统针法“齐平亮”的要求,针路散聚状撑开,撑开的一头用线粗疏,另一头细密,把线藏起来,这样使人感觉到丝线像真毛一样,一头似乎长进了肉里,另一头却蓬了起来。这种新尝试,使绣出来的虎毛,既有毛的质感,又隐现出斑纹,她再结合旋纹针、回游针、平游针、花游针、齐毛针等数十种针法,参差穿插,灵活运用,使虎眼的神、虎须的劲、斑毛的质感、爪牙的动态,生动再现。用线上,该粗犷的地方力求粗犷,使其有蓬松之感,细的地方,又不厌其细,使人难以看出每根毛路的针脚。

余振辉

解决了虎毛的质感问题,她又用浓淡粗细的各色丝线,大胆铺底,布局上有表里、有层次、有聚散、有深浅地表现色彩,在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有变化,使绣出的虎毛光泽柔软,色彩斑斓。

画龙贵在点睛。余振辉采用“旋游”针法,刺绣时大胆加色,一只小小的虎眼,用上10多种彩线,每种彩线的色阶加起来,有近25种之多,生成变幻纷呈的色彩,加上丝线的光泽反射,表现出颜色丰富、变化又极微妙的虎眼神采,使虎眼炯炯发光,产生旋动感,有“目随人移”的艺术魅力,老虎由此更为鲜活传神。

余振辉等先辈艺人,用自己的奇思妙艺,斌予湘绣丝线精魄,似有造物之灵,银针穿巡间,将各色丝线幻化成林中猛兽。1962年,刺绣狮虎的针法逐渐成熟完善,然而这样一套“造物”之技,却没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余振辉找到人称“老虎二爹”的湘绣绘虎画师李云清,请他根据针法特点取名。李云清连夜回家翻查字典,最后选定“鬅”字,定名为“鬅毛针”。鬅,音朋,发散乱之貌。宋曾巩诗曰“但知抖擞红尘去,莫问鬅鬙白发催”。金元时期散曲家王和卿创作的小令《一半儿·题情》说:“待不梳妆怕娘左猜,不如插金钗,一半儿鬅鬙一半儿歪。”李云清借用“鬅”表现这种针法特点,可谓形神音皆恰到好处。湘绣“鬅毛针”就这样诞生了。

余振辉以半个多世纪的刺绣生涯,绣了无数的湘绣狮虎,晚年一只眼睛完全失明。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代湘绣艺人的努力,湘绣狮虎绣品借助鬅毛针法,把它的神威韵味,带到长城内外,走到世界各地,观者无不惊叹其逼真凝似、纤毫毕现、丝缕欲跃、刚柔并济的强烈质感。

刺绣在长沙形成商品化专业生产始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省城出现的第一家绣坊字号,则是湘阴人吴健生之妻胡莲仙于光绪四年(1878年)在长沙天鹅堂挂出的“绣花吴寓”招牌,后迁至尚德街,改挂“彩霞吴莲仙女红”的招牌,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胡莲仙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红牌楼开设了销售绣品的“吴彩霞”绣坊。

此后,长沙城内相继开设了20多家绣庄,有些绣庄还在上海、天津、北京、武汉等地设有分庄。从此,湘绣作为名贵手工艺品大批量投入市场,销路逐渐扩大,声誉与日俱增,驰名中外。

在清宣统二年(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上,湘绣获得高度好评,言其人物“惟妙惟肖”,山水“浑笔墨于无痕,不审视不知其为绣画也”;次年又在意大利都灵博览会上获“最佳奖”。以后,湘绣绣品又陆续在日本的“大众博览会”、法国的“里昂赛会”和巴拿马的“万国博览会”上展出,均受到好评。

湘绣知名度和市场的扩大、发展,又促进了湘绣工艺水平的提高。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百年纪念博览会”上长沙锦华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像,引起轰动,标价3000美元有美国人愿以1万美元收购,时任湖南省主席的何键,授意以他个人名义将此像赠送给罗斯福,对方则回赠了奖金6000美元。该绣品至今仍藏于美国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抗日战争时期,湘绣业受到沉重打击。全面内战爆发后,长沙湘绣产业更是一落千丈,曾经誉满全球的湘绣,濒临人亡艺绝之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组建了国营红星湘绣厂(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前身),饱受战乱濒临绝境的湘绣业重获新生,激发了湘绣老艺人们的创作热情。其中,余振辉等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完善了湘绣老虎的刺绣技艺,湘绣“鬅毛针”诞生。

说到“鬅毛针”,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作为鬅毛针的第二代传人,刘爱云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了湘绣的传承与发展中。

出生在长沙县黄兴镇的刘爱云,11岁开始跟亲戚学绣花。1953年,才15岁的她,看家里经济困难,周围有人靠绣枕巾、被面能换钱,就找到东山镇上一位师傅,在师傅家一边继续学刺绣一边做帮工。

1956年,长沙县湘绣厂在黄兴镇设立加工点,刘爱云入了厂。短短两年,她一跃成为技术最好的绣工,还当上了辅导员,负责培训新进的员工。正是这两年刘爱云刺绣的花样一下子丰富起来,花鸟虫鱼都有。她的灵气悟性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让老师们都喜欢上了她,1958年她顺利调入省湘绣厂。后来,她当了刺绣组的组长。她和姐妹们一起搜集了不少湘绣的民间针法,最后总结出73种针法,并第一次将其中的52种刺绣成了实物图解的针法样品。这应该是湘绣最早的宝典,至今仍保存在湘绣博物馆。

1962年,刘爱云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位大师一一余振辉。余振辉告诉刘爱云,绣东西要不循旧法。

刘爱云白天跟余老师学针法,晚上去上文化补习班,还经常去动物园观察狮虎。这个“灵范”的学生,不仅学会了鬅毛针,还懂得推陈出新,把鬅毛针和各种针法灵活运用。不仅把老虎的毛发和眼睛表现得更加立体,改进后的针法还大大节省了刺绣的时间。

湘绣,不仅要懂针法,还要会设计。从没学过绘画的刘爱云又拜画家杨应修和李云青为师。面对这样好学的年轻人,两位大师不厌其烦地指点她设计的技巧。

像一块海绵,刘爱云贪婪地汲取大师之长。她自行设计的鬅毛针结合旋游针、线毛针等针法绣制的《饮虎》获得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的“金杯奖”,并入选国家珍品,同时入选的还有湘绣经典之作《雄狮》,从此,刘爱云多了一个名号——“鬅毛针二代传人”。2014年6月6日第三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刘爱云获奖。

刘爱云一辈子,都是既当学生,又当老师。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黄兴镇的加工点,她就开始教学生了。多年来,到底带了多少学生,刘爱云自己也数不清。退休后,她又被返聘回所里,指导绣工们完成了《张家界》《岳阳楼》《毛主席和五十六个民族》等巨幅湘绣的制作。

1979年,省湘绣厂升格成立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后,湘绣艺人们创造绣制了双面全异的狮虎作品,一面为上山虎,“九霄月黑闻长啸”;一面为下山狮,“睛如电掣惊犀兕”,构思巧妙,双面全异绣技艺引人喟叹。

20世纪90年代研制的大型双面绣《群仙祝图》将湘绣技艺又推向新的高峰;贺香港回归的大型湘绣双面屏礼品《百鸟朝凤——洞庭春色》在香港回归和特区政府成立的典礼上得到中外来宾的致好评。同一时期,技师们又把鬅毛针运用在人物肖像刺绣的头发上,绣制的《戴安娜》作品被上海工艺珍宝馆永久收藏,成为湘绣人像经典之作。

到了21世纪,湘绣艺人进一步提升和拓宽鬅毛针的艺术表现力,绣制了《山兽之君》《梅花鹿》《北极熊》等多种动物题材,使鬅毛针法的应用更为广泛和富有张力。

1989年,省湘绣研究所注册了“金彩霞”商标,为湘绣这一绝世技艺贴上了最闪亮的标签。这一商标的拟定也颇有深意:其中的“彩霞”二字来源于第一家湘绣坊“吴彩霞”,既是向前艺人致敬,也代表了传承;而“金”则有双层含义,其一为“用金手指绣出一片新天地”,其二为“金字招牌”。

如今,“金彩霞”这一品牌早已闻名遐迩,蜚声海内外,真正做到了名副其实。而江苏楹联家严金海的撰联则给了它恰如其分的褒奖:重光老品牌,欣获艺坛千种誉;独创新针法,首开锈业一枝春。

如今,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鬅毛针技艺已经进入了第五代传人的培养。一代代湘绣匠人传承的,不仅是手法技艺,更是心法精神。也正是得益于此,湘绣这项传承千年的技艺才能不断突破创新、与时俱进,在新时代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湘绣历史悠久,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现代意义上的湘绣主要是在湖南民间刺绣工艺的基础上融入古代宫廷绣、士大夫闺阁绣的技艺与某些形式,同时汲取了苏绣和粵绣及其他绣种的精华而发展起来的刺绣工艺品。

湘绣主要以蚕丝、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其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富于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无论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籽绣、剪绒绣、乱针绣等都能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注重精细入微地刻画物象的外形和内质。

湘绣强调写实,质朴而优,形象生动,结构上虚实结合,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等各种艺术融为一体。其作品具有极高的传统手工技艺价值和地域性文化艺术价值;湘绣绣品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形神兼备,动静互彰,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成为湖南乃至中国的“艺术名片。

湘绣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出70多种针法。线色万干,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一一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更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

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独创“鬅毛针”更是使狮虎成为湘绣经典代表作,研制的双面全异绣工艺被世人誉为“令人不可思议的魔术般的艺术”。所内产品以湖湘文化为底蕴,博采众长,形成了大气、雄浑的独特风格,做到了华美而不失庄重,大气而不失精细。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