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赵志疆
近日,有媒体报道,贵州毕节市果瓦乡茶园村村民张某竟然要给已经去世30余年的爷爷办寿宴,以便借此收取礼金。此举被当地村民举报到政府,接到举报后,果瓦乡纪委和茶园村村干部先后多次到张某家中做思想工作,劝说他小规模举办宴会,但张某拒不配合。寿宴当日,当地乡政府组织人员劝返赴宴者,得到了当地村民的支持。
为家中老人办寿宴,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习俗,是孝文化的一种体现,理应把让老人感到舒心、满意放在首位。然而,近些年来,寿宴却有着变味走调的趋势。很多人把寿宴当成了收回份子钱的一项活动,甚至是敛财的摇钱树。寿宴的亲情味和孝老敬亲之风越来越淡,铜臭味却越来越浓。原本应该尽享天伦的寿宴主角,却变成了收份子钱的理由和道具,现在更是有人连逝者都不放过。去世,30年,寿宴,把这三个关键词串联在一起,张某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更令人吃惊的是,如此荒诞的摆酒理由,在当地某些村民眼中却并不违和——“3年不办一次酒,就要亏掉20万”。在如此庞大的人情开支面前,维持“收支平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只出不进,就很难维持下去。问题是,婚丧嫁娶之类重大事项“可遇而不可求”,如果迟迟没有“进账”怎么办?“为去世30年的爷爷办寿宴”之类天雷滚滚的“创意”因而横空出世。
在基层政府的干预下,张某的如意算盘落了空。不过,基层政府虽然能劝退赴宴者,却不能填平张某在人情往来中留下的“窟窿”。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让寿宴回归本真,让老人生活得更有仪式感和幸福感,不能仅靠政府介入,还需要子女转变认识,还需要整个社会风气的扭转。
人情往来无可厚非,但寿宴不该成为敛财的手段和工具。如果没有了“人情”,往来的只是“交易”,又哪有温情可言?移风易俗,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