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2日,星期日
九月十三 乙巳年 丙戌月 乙亥日
认识我国的政府债务
政府债务,也称公债,是指政府通过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债务。政府债券以政府信誉为担保物,因此也被称为“金边债券”,其发行必须遵循“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

我国的政府债务主要分为中央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两类,二者的发行主体、权责归属与运作方式存在明确区分。其中,中央政府债务由中央政府发行并偿还,又称国债。其收入全额列入中央预算,由中央政府统筹安排支出与使用,还本付息责任亦由中央政府统一承担,主要实现宏观调控、国家战略实施等中央政府职能。地方政府债务则由地方政府发行并偿还,收入列入地方预算,由地方政府结合区域发展需求自主安排使用,还本付息由地方政府自行承担。需要注意的是,地方政府债务的发行范围不受其行政区域限制,并非仅面向本地区主体。
我国国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的发行背景、品种特点与功能定位均有所不同,清晰反映了不同时期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
萌芽阶段(1949年至1968年):20世纪50年代,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保证仍在进行的革命战争需要和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我国于1950年推出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种国债。1954年-1958年间,为了支持“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国家开始连续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发行总额为35.44亿元。除发行国内债券,此时我国还向国外借款筹措资金,外债金额大约51.62亿元。1958年后,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停止发行国债,之前所欠内债外债,也于1968年全部还清。1969年2月21日,周恩来总理通过《人民日报》宣布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既没有内债,又没有外债的国家。
恢复发行阶段(1979年至1987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民经济的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政府财政集中的资金占比下降,企业、地方及居民层面资金规模提升,而财政则开始出现赤字。为此,政府决定重新向国内外发行政府债券。1979年,政府率先恢复举借外债;1981年,内债发行也正式恢复,除弥补财政赤字外,还支持国家经济建设。这阶段的国债发行规模较小,仅采取行政分配的方式发行,且暂不能在市场上流通转让,载体多为实物或收据,品种也较为单一,仅有“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这一种类型。
快速发展阶段(1988年至1996年):这一时期,国家预算体制改革成为国债发展的关键推动因素——改革后,财政无法再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来解决赤字问题,因此国债发行量大幅增长。与此同时,国债市场体系也逐步完善:发行市场与二级市场初步形成,发行方式从早期的柜台销售、承购包销,逐步过渡到更市场化的公开招标;债券期限以3年期和5年期为主,更贴合资金使用需求。值得注意的是,1988年起,实物形式的国债被正式取消,发行载体向更便捷的形式转变。
逐步成熟阶段(1997年至今):为了拉动内需和应对经济危机,我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投资带动经济发展,这直接推动国债发行量快速上升。在品种设计上,国债期限从之前的中短期为主,逐渐向中长期转变,以此适配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较长的资金需求;在市场参与主体方面,机构投资者的范围不断扩大,其中商业银行逐渐成为国债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市场流动性与专业性进一步提升。
从萌芽探索到逐步成熟,我国国债的发展历程始终与不同时期的经济需求深度绑定,而这种与经济运行的紧密关联,也决定了政府债务对经济发展呈现出双面影响。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之一,政府通过适当举债,可以平滑财政收支的暂时性缺口,扩大财政支出,投资公共领域,改善经济效率。尤其是在特殊时期,可以加大举债力度,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而提振消费、促进投资、培育产业发展,刺激经济增长。但过度举债也会影响国家财政的可持续性,可能造成财政和金融风险,还可能抬升市场利率、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抑制经济的长期增长。一旦政府出现债务违约,将对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国际声誉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为更好发挥政府债务积极作用、防范化解债务风险,需要健全的监督机制加以约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是政府债务监督的核心主体。其监督作用主要通过三个关键环节实现:一是审批债务余额限额,债务余额就是政府历年举借尚未偿还的债务总额,控制债务余额就是控制债务规模,确保债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承载力相匹配,避免债务总量失控;二是批准政府举借债务限额,也就是对政府债务预算进行审批,重点审查举借的债务是否合法、合理,是否有偿还计划和稳定的偿还资金来源;三是监督债务限额的执行,跟踪核查政府债务的实际使用情况、还本付息进度等,确保债务资金按预算用途使用,不突破批准的限额,保障财政资金使用合规高效。
可见,政府债务是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适度举债能为公共建设、经济稳定提供支撑,但需严守风险底线、合理控制规模,如此才能让政府债务更好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
整理自:《政府债务绩效管理路径探索:基于代际公平和投融资机制的视角》《国家金融安全知识百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问答》等
一审:武维利
二审:鲍杰
三审:贺银河
来源:红网老年频道
作者:一展厚
编辑:武维利
本文为老年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646954/74/15392726.html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