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全国多家医院停止产科分娩服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各地医院的产科为何陆续关门?在业内人士看来,新生儿数量的下降,虽不是唯一因素,却也是产科调整的导火索。如今,迷茫和焦虑在产科人中间蔓延。而业内研究学者观察发现,产科分娩量在下滑的同时,分娩群体中二胎、三胎比例却在增大,高龄孕产妇也在逐渐增多,由此产生的家庭婚嫁、养育、养老问题等,也逐渐浮现并被社会所看见。
1陆续关门的产科
2016年,二孩政策施行,这一年,全国迎来了1867万个新生儿;2023年,对出生人口的统计数字是902万,不到2016年的一半。医院产科最先感受到了这一变化。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全国已有数十家医院宣布暂停或取消产科分娩服务,涉及浙江、广东、福建、江西等多地医院。
近日,记者来到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南方中西医结合医院采访看到,尽管医院已停止产科分娩服务,但位于医院一楼的妇产科诊室内,有好几位患者就诊,医院三楼外墙仍悬挂有“产房”的指示牌。“目前医院产科分娩服务已经不开展了,但普通产检和妇科保留,原来产科医护人员已转岗做妇科方面工作。”赣州市定南南方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袁石海说。
袁石海介绍,该院自2005年成立之初就设置有产科,关停的决定经历了激烈的挣扎:“我们考虑了近半年,但想到去年全院分娩量已经下降到只有45人,还是不得不选择关停。”
迷茫和焦虑在产科人中间蔓延。前不久,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主任医师段涛和上海浦东的产科主任一起开会,一位在产科干了20多年的主任哭诉,她所在医院的产科关了,不知道自己能转到哪里去。之后,段涛在微博发表文章呼吁“救救产科”。段涛提到,自己担心“产科学科的塌方”。
2产科“退潮”背后的多重考量
医院产科关门的背后,除了有新生儿数量下降的影响外,部分医院也有着自己的考量。
在调整产科业务的部分医院当中,最显著的一类是中医院。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第二中医医院在通知中道出了调整产科服务的考量:我院将更加突出中医特色。另一类作出调整的则是乡镇基层卫生院。广西武宣县禄新镇中心卫生院在通告中表示:住院分娩的高风险孕产妇逐年增加,潜在风险指数很高,结合我院实际,停止接产服务。
与此同时,部分医院“关停产科”的说法也不严谨,因为产科有包括但不限于分娩接产的多项服务,医院宣告停诊的大多只针对“分娩服务”,而门诊产检、产后康复等服务大多保留;相比之下,直接停止所有产科业务的医院是少数。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上述考量外,部分医院关停产科服务,也有保障母婴安全、促进产科服务资源优化整合等多个因素的综合考量。有业内人士透露,近年来,产科分娩量在下降,产科医护人员却不能减少,一些医疗机构产科收支难以为继。有受访产科医护人员表示,分娩量下降,产科医护人员却减不了。“一个人生孩子需要助产士、护士、病房医生、产房医生、麻醉医生等五套人马。即使只有一名孕产妇分娩,也要准备这么多医护人员。”以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为例,据该院副院长周观林介绍,平时医院妇产科住院病人只有个位数,医护人员则有十来个,妇产科从成立以来,每年亏损约300万元。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分娩量下降也对一些医疗机构的医疗安全造成冲击。袁石海表示,产科医生成长需要病例积累,产科患者减少,医生成长机会也在变少,即使医院给产科医生提供保底工资,这两年医院仍有2名年轻产科医生离职。“产科医护人员流失后,医院分管领导也参与产科夜班值守。大家白天看门诊,晚上值夜班,实在吃不消,长期透支精力也不利于母婴安全。”
3一头冷一头热
无论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还是为产妇的安全考量,对比其他科室,产科一直都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
在“救救产科”的微博文章呼吁中,段涛提到:“产科运行成本高,不管你一天生几个孩子,你都得有24小时开放的产房和手术室,你需要365天24小时随时都在现场的产科医生、新生儿科医生、麻醉科医生、助产士,一天三班倒。”
不仅如此,产科风险大。“哪怕是很正常的孕妇生孩子,也有可能发生产后大出血、羊水栓塞、子宫破裂、脐带脱垂等,更不要说那些有内外科合并症的高危孕妇了。一旦有意外,会带来很大的医疗纠纷和巨额赔偿,不仅医院要赔,科室跟着要赔,当事产科医生本人也要按照比例赔偿。”段涛这样写道。
在外部因素、工作压力的影响下,黄亚梦离开了医院。2023年辞职之前,她在江苏一家三甲医院产科工作了8年。她也从没想过,这间产科会关停,而她会从助产士分流到其他科室当护士。同样的夜班,她要勉强自己去适应从“迎接新生命”到“抢救病人”的转变,需面对男性患者、死亡病例。不堪重负之后,她辞职进了一家医疗类公司,过起了朝九晚六的生活。
但对于另外一些产科医生来说,产房里仍然忙碌。至少北京某三甲医院产科医生薛语对产妇数量变化没有明显的观感。“大医院没有小医院感受到的冲击多,稍微是少了一些,”她告诉记者,“大医院还是抢救中心,别的地方处理不了的会转院过来,所以没有太大区别……北上广的大医院永远人满为患。”
4一系列连锁反应正在发酵
产科遇冷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产科医生纷纷呼吁:留住产科,留住产科医生。不过,他们也知道,只靠鼓励生育,解决不了产科困境。
从2011年至今,我国生育政策已从“双独二孩”发展到“全面三孩”。“让不让生”已不再是问题,取而代之的是“想不想生”和“生了怎么养”。近年来,各地频出新政鼓励生育,但仍旧解决不了生育率下降的问题。当然,部分业内学者也观察到,在分娩量下滑、产床等待啼哭之外,分娩群体中二胎、三胎比例不断增大,高龄孕产妇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家庭婚嫁、养育、养老问题等,也逐渐浮现出来。
有学者提到,在中国式家庭文化的支撑下,隔代抚养很大程度上成为普惠性托幼设施缺失的补位。在此背景下,我国产生了大量随迁“老漂族”,他们离开家乡,来到子女打拼的城市,承担起照顾孙子孙女的重任。而此前有调查显示,在带孙“老漂族”中,女性占65%,在照顾孙辈的同时还帮助承担家庭责任。年龄方面,带孙“老漂族”的平均年龄为62.63岁。“这一数据随着生育年龄推迟、高龄孕产妇的出现,肯定会逐年升高。如果孕产妇的年龄在35岁及以上,帮助养育孩子的祖辈,年纪可能在65岁甚至70岁以上。”在江苏一区级医院妇产科工作的武颖表示,这些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可能比不上稍年轻的“带孙族”,他们的社会融合和社会交往能力也可能会下降,有的人甚至因为身患疾病无法胜任带孙工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长辈总是催婚、催生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希望在自己还能担起家庭责任、带孙任务时,尽量帮子女一把。”武颖这样说。
同样的,隔代抚养文化对家庭生育率也有影响。2021年6月发表于北大核心期刊《经济研究》的《家庭隔代抚养文化、延迟退休年龄与劳动力供给》一文对4839个样本家庭分析发现,平均而言,孩子主要由祖辈抚养的家庭,生育率大约高出16%。“如果家中长辈已经年老,无法帮助带孙,年轻人更不敢生孩子。”武颖说。
还有学者提到,部分家庭如果同时面临生育和养老难题,几乎很难两头兼顾。因此有专家建议,虽然时下医学和科技进步了,给了不少育龄女性延迟生育的理由,但综合考虑到家庭、养老、社会托育等问题,建议还是做好生育规划,适龄生育。(摘编自《南风窗》《文汇报》《瞭望》新闻周刊)
来源:快乐老人报
编辑:武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