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供销社“翻红”,已在大城市悄然布局

来源:快乐老人报 编辑:武维利 2022-11-08 17:46:26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期,湖北等地对外发布“恢复重建供销社”的消息,引发公众热议,这也使得资本市场上的供销社概念股大涨,多家公司的股票攀上新高。作为计划经济时代农村物资供应的标志性渠道,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供销社,为何会突然“翻红”?各地重建供销社,难道是要走计划经济的老路子吗?

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集市

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供销社曾关乎每个家庭的吃穿用度。

供销社,最早可追溯至1922年。1922年7月,“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建立,这是最早的合作社。1950年7月,我国成立“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标志着全国性供销社系统正式建立。此后,供销社在曲折中快速发展,又逐渐沉寂。“供销社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发挥的作用很大。”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表示,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农村中的主要商品都是供销社提供的。

在湖北随州老人杨秀娟的记忆里,与供销社相关的回忆是一叠又一叠的粮票、布票。杨秀娟说,当时的供销社一般开在集镇上,售卖百货、食品、五金、农用物资等。

据杨秀娟回忆,大概在改革开放前些年,买东西渐渐不用票了,而大街上的供销社,东西越来越多的同时,也开始改换门面,只有很少一部分还保留着供销社的招牌。

在湖北省襄阳市供销社办公室的橱柜里,现在还摆着一些泛黄的粮票。该供销社办公室主任马通告诉记者,在建设初期,供销社实行“统购统销”,统计需求然后计划生产,在保证物资供应、平衡地区间物资流通、稳定物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国家经济发展起来、供需慢慢不平衡之后,计划经济固有的缺陷也暴露出来。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市场参与主体逐渐多元,基层供销社越来越少,有的逐渐转为个体工商户进行发展。”马通这样说。

即便历经种种转化和变革,供销社也是一直存在的,并没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1982年,在机构改革中,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三次与商业部合并,但保留了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牌子,设立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保留了省以下供销合作社的独立组织系统。

现在不再是简单的“小卖部”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供销合作社开始了市场化艰难转型。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农村改革的要求,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提出了支持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政策的支持和市场化机制倒逼下,供销合作社逐步构建起以企业为龙头、以连锁经营为主要业态的遍布城乡的经营网络。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农产品流通,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为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带来契机。此后,供销社多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等方面。这些年来,供销社的恢复重建在湖北、宁夏等各地都取得了较快发展。相关数据显示,全国供销社系统现有3.1万家基层社。2021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实现销售总额6.26万亿元,超过京东和拼多多2021年全年成交总额之和。

如今的供销社,早已不再是一家简单的“小卖部”。马通介绍,最开始的供销社是大多数人印象里的挂着绿色牌子、侧重农村商贸流通的小卖部。后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供销社打造了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专营、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农副产品现代购销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大体系,再后来又增加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即在农民外出打工的同时,供销社为农民提供耕种、仓储烘干、销售、土地流转等服务。“乡下常见的废品回收站、农产品收购点大多和我们供销社有关,即便是一些个体户也有的会挂着我们的牌子,由我们为他们宣传,同时也做出一些监管。”马通说。

记者注意到,在体制变迁中,原本从中央到县级大部分的供销社都参照公务员管理,工作人员有编制,但是在转企改制的浪潮中,浙江、上海的部分合作社转成了企业。“目前,全国各级供销社都设有自己控股的国有企业‘供销集团’,这些集团企业主要是将烟、棉、茶这些与大宗商品相关的业务分离了出去,做得好的中国棉花集团有限公司还多次进入中国农资企业500强。”马通介绍说,“不过,农资用品这种事关农业根本的东西还是牢牢掌握在事业单位手中。”

“虽然从名称上看还是供销社,但已完全不是过去的概念了,因此,有人将现在的供销社和‘走计划经济老路子’联系起来,是一种误解。”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武长海表示,“旧供销社是为解决农业物资短缺,规范分配秩序的计划经济体系,新供销社系统是为解决农民、农村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农业物资购买渠道提供服务的市场经济体系,两者的历史使命已截然不同。”

未来或变身综合服务中心

在业内人士看来,供销社此番从乡村火到股市,“虽然火得有些突然,但也在意料之中”。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看来,近年来多地恢复重建基层供销合作社,就是为了响应政策要求。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之下,未来的供销社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存在?马通认为,未来它更会像一个“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综合服务中心”。马通提出,农产品的上行下行都需要冷链,但由于农产品成本高回收低,社会资本做农村冷链的很少,供销社正好可以做这些东西,在田间地头建设冷库和冷链运输,“总社和省社今年来都提出了资源下沉,将政策、资金等下沉到基层社来支持发展”。

在马通看来,当下供销社正在整合物流成为“第四物流”。“许多物流公司在到达乡镇最后一级快递网点的时候,由于乡镇多山等原因,并不会配送到每家每户。供销社基层社直接在当地整合物流,各大快递公司将自己的快递送到我们的仓储后,由我们配送给居民或统一保管要求居民自取,既为物流公司省了人力,也方便了偏远地区的居民。”马通说。

创新供销社开始在大城市悄然布局

有业内人士还注意到,虽然供销社旨在倾斜广大农村,主要经营地点在县域及以下地区,但现阶段,北上广等大城市也出现了供销社,主要经营业务和农村地区有所不同,重点涉及“邻里中心”和“中央厨房”。

记者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多地实地探访了解到,供销社正在大城市悄然布局,有些通过自身扩张来铺设更多网点,有些则是主打供应端的产品打造。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区域的中国供销合作社便民服务中心生鲜超市就是不久前正式开门迎客的。超市位于路边的小区内,这里虽然地处北京三四环间,但超市场地宽敞,陈列干净整洁,分成生鲜区和商铺区两个区域,现场购物者大多是附近的中老年人。记者注意到,现场工作人员的服装上都有明显的中国供销合作社标识。工作人员表示,超市生鲜货品都是由供销系统配送的。据附近居民反映,便民中心生鲜超市的蔬菜价格比较实惠,因此也愿意来购买。

在上海,供销社正积极参与市场经济,做供销创新的践行者、服务城乡的主力军。除了旗下已有的老字号、集贸市场、农业合作社外,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近年还构建了名为“供销e家”的线上平台和线下网点。就在几天前,上海宝山路菊联路上的“供销e家”门店迎来江苏供销合作总社组织的江苏特色农产品,包括当季热销的大闸蟹、优质稻米,以及其他特色生鲜副食、瓜果蔬菜等。其中,个头比孩子脑袋还大的江苏兴化龙香芋让周边居民很是惊讶:“竟然有那么大的芋头!”面对众多难得一见的江苏特产,市民纷纷买单,仅半天的销售额就超过20万元。

住在供销e家周边的居民也感受到供销社的服务变化。一开始,以柴米油盐等产品为主,但品类与常见的超市卖场差不多,价格差异也不大。之后,门店增加了各地特色农产品,尤其有很多扶贫类产品,比如西藏的青稞米、青稞代餐饼干、青稞曲奇等市场上不常见的农副产品。这个时候,门店有点像“精品超市”,居民们想尝鲜的时候会去逛一逛。今年,门店又变了,在原有的产品基础上,增加了来自本地老字号的熟食、散装糕点、南北货等产品。这下,居民来门店的频率高了很多。“以前的供销社给人的感觉就是亲民、接地气,希望现在也这样。”有居民这样表示。(摘编自《北京商报》《中国新闻周刊》《21世纪经济报道》)

来源:快乐老人报

编辑:武维利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