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的剧本有多厉害,看了才知道。前段时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警方破获了一系列电诈案件,在抓获大批嫌疑人的同时,还缴获了一套最新的情感诈骗剧本。令人吃惊的是,这套剧本居然紧密结合时事,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着实把受害人的心理拿捏住了。其实,“与时俱进”的又何止情感诈骗剧本?
环环相扣的“上海爱情故事”
从冒充婚托骗取婚介费、彩礼,到上演跨国网恋寻“真爱”,情感诈骗剧本这些年一直在快速更新。
江宁警察公布的聊天记录,还原了一出环环相扣的“上海爱情故事”。剧本展开之初,可谓平平常常。互加微信后,骗子自称“小燕”,表示来自上海宝山区。无论目标对象说自己身在何处,骗子都能百度这个地方的景点和小吃之类的常识,让对方更有亲近感。之后,“小燕”会将“是否单身”的问题抛给目标对象,而任何一种回答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呼应。比如,对“离异”会这么答: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都曾经遇到过一段不顺利的感情……
之后,“小燕”便开启苦情模式,叙述被前夫喝酒殴打,一个女人带着孩子压力巨大。其间,“小燕”将自己描述成一个一边经营服装店,一边照顾孩子的独立女性。同时,“小燕”还会不失时机地“示弱”,例如讲述因为疫情关系,自己的线下生意受影响。双方熟悉之后,“小燕”会主动问早安,继而提出先处处看。在一番铺垫后,剧情就进展到“要是你来的话,还有个伴。到时你买菜,我亲自给你露一手”。再后来,“小燕”开始攻心:假装拍下两双价格很贵的情侣鞋,表示“过几天去见你时当面送给你”。同时开打“孩子牌”,提示“孩子也想有个爸爸……”
之后,“围猎”正式开始。骗子会以孩子喜欢吃什么、缺什么为理由,让男方买一点。正当男方满怀期待时,“小燕”也开始“筹划未来”:“如果两个人要在一起,需要考虑更现实的问题,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孩子也跟着受苦。现在,你也算是孩子的半个爸爸了……”不到半个月,“猎物”便从陌生人聊成“半个爸爸”“金主老公”。
家住南京江北新区的杨先生通过短视频平台认识了女网友“梦梦”。视频中的“梦梦”十分貌美,两人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我的生日愿望就是想找一个人,能跟我一起穿情侣装,戴情侣首饰。”认识仅10天,“梦梦”就向杨先生表示自己快要过生日了,提出双方一起购买手表作为定情信物,之后便把网购链接发了过来。因为不会操作网购平台,杨先生直接转账给“梦梦”购买了一只“大牌”手表。可是,当杨先生想要和“梦梦”见上一面时,却被“梦梦”以各种理由拒绝。
警方表示,“网络购物”成为情感诈骗的新手段。在“小燕”“梦梦”背后,藏着一个以交友为幌子实施诈骗的网诈集团。该诈骗集团开设虚假购物网店,大肆招揽“员工”冒充离异、丧偶女性。“员工”们在各种相亲交友软件中寻找男性对象,后以网恋、结婚、见面等理由骗取男性受害人信任。待时机成熟,便会发送网店商品代付链接。被恋爱冲昏头脑的受害人,往往都会心甘情愿上当。
“公检法来电”升级版:“老家来电”
这些年,一些老骗局也被骗子不断“翻新”。比如,“公检法来电”曾普遍利用人们惧怕犯错误、急于证明清白的心理实施犯罪。如今,为避免骗术失灵,骗子开始打“乡土情怀”“家乡情结”。
前不久,重庆高新区的杨女士接到了老家湖北打来的电话。电话中,对方自称是杨女士湖北老家的民警“覃警官”,并准确说出了杨女士的姓名与身份证号码。“覃警官”严肃地说:“你今天早上送去某医院救治的儿童是被拐卖儿童。现在你涉嫌拐卖儿童。”
一听这话,杨女士急忙辩护:“我都好几年没有回老家了。再说,我眼下在重庆,怎么可能出现在另一个地方,你怕是搞错了哟?”对此,“覃警官”淡定地回答:“你有没有涉嫌拐卖儿童,我们会进一步调查。你只有配合工作,我们才能够帮你洗脱罪名。”面对“老乡”苦口婆心的劝说,杨女士与“覃警官”互加了微信好友。随后,“覃警官”通过微信向杨女士发送了自己的“警官证”,并邀请杨女士进行了视频通话。后来,“覃警官”详细询问了她的财务状况、银行卡信息,并直言她在重庆名下的银行账户涉嫌拐卖儿童,流水高达200多万元,即将被冻结。“覃警官”还好心提出,杨女士可以把自己在重庆名下的银行存款转到在湖北名下的邮政储蓄银行,从而避免经济损失。杨女士一想,转账反正是把钱从一张银行卡转到另一张银行卡,不会有任何损失,于是同意了。没想到,在转账过程中,杨女士听从“覃警官”指导,将自己收到的银行验证码说了出来。最终,骗子分批转走了杨女士的15万元银行存款。
同样是冒充公检法进行诈骗,老家“有关部门”的来电,往往会让人更易放下警惕。警方表示,“公检法来电”骗术的“花样翻新”,从某个角度体现出骗子对心理、人性的研究、拿捏,越来越精细。
假借“疫情防控”,防不胜防
除了“家乡”的“公检法来电”,“老家疾控部门”还会借“防疫流调”实施诈骗,相关的诈骗剧本也如出一辙——骗子会冒充受害人老家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以“根据流调显示你是密接者”等理由要求配合“防疫工作”,之后通过发送链接等方式,让受害人填写个人信息。当受害人心存疑虑时,骗子还会及时安慰:“因为大数据行程卡访问量达到了极限,有些时候会出现系统故障,为了减少我们的工作量呢,我给你发个验证码,你电话不要挂,直接把验证码告诉我,这样就可以生成准确的行程轨迹……”然而,受害人往往不知道,这个验证码是银行卡的转账验证信息。有了详细的个人信息和手机验证码,骗子立马就能通过网银把钱直接划走。
还有不法分子利用假的疫情“捐款”信息实施诈骗。在这种骗局中,不法分子往往会冒充慈善机构、医疗机构,假借“募集善款”之名,骗取好心人的钱财。中老年人因为辨识能力不强,往往容易上当。尤其是,一些不法分子甚至转发真实募捐信息,将收款账号篡改为自己收款账号,令人难以分辨。近日,广西河池市凤山县公安局就破获了以开展“养老服务”“养老帮扶”等为名,侵害5万余名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特大养老诈骗案。
除此外,“交2元可获疫情补助”“疫苗接种回访”等骗局,更是让中老年人防不胜防。
从“恭喜中奖”到“这里是缅甸北部”
在很多地方公安部门的科普文章中,都提到一个词——“诈骗3.0时代”。
上世纪末的诈骗,主要以街头诈骗为主,诈骗剧本大多以“钱掉了”“谁的金项链掉了”等为主。之后,一些台湾人开始采用“王八卡”(用别人的身份证办理的卡)的方式进行诈骗,给受害人发送中奖的短信,诱导受害者交纳各种“领奖前的费用”,直到榨干受害人的钱包。
到了2002年前后,诈骗剧本开始以“脑溢血”“车祸”为主。这个时期,诈骗人员通常在各大车站收集旅客手机信息,然后冒充医务人员,打电话谎称外出人员在异地患脑溢血等重病或遭遇车祸,哄骗其家属将所谓“手术费”“医疗费”汇入指定账号。2010年左右,诈骗剧本开始转型以利诱为主,比如“重金求子”等。2010年之后,打着“公检法”等旗号行骗的越来越多。2015年前后,骗子开始借助大数据精准诈骗,“教育局喊你领奖学金”“董事长让你打款”等诈骗剧本纷纷出现。
在这之后,境外电诈和“杀猪盘”更是因产业化程度高、诈骗手段花样不断翻新,让很多人深受其害。在互联网、短视频平台上,各种诈骗剧本更是被不法分子演绎得有声有色。比如,在互联网的很多角落,流传着去缅北务工致富的“传说”:“这里是缅甸北部,我生长的地方,欢迎来到我的世界,娇贵的小公主”“曾经我也是屌丝一枚,来到缅北后,混得风生水起”……
警方提醒,虽然诈骗手段不断翻新,诈骗“剧本”不断更换,但万变不离其宗,都离不开“账户”这个关键词——当对方提到银行账户里的钱时,立马就要警醒起来。
来源:南方周末 北京晚报
编辑:武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