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湖北荆州的越开亿通过撰写回忆录,浓缩自己86年的人生经历,不仅丰富了退休生活,还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过去,写个人回忆录往往是名人才做的事,如今,像越开亿这样撰写个人回忆录的普通人越来越多。其实,每位老人都是一部大书,只是,每部书都需要合适的“打开”方式。
一本回忆录打动一家人
对越开亿来说,写回忆录是一件无心插柳的事。1951年,越开亿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越开亿在湖北荆州卫生部门工作至退休。战友们分散四方,渐渐失去联系。退休后,他更加怀念战友。2015年,在媒体帮助下,他终于见到久别60余年的连指导员谭承和。之后,他将自己与谭承和生死之交的经历写下,家人看后深受感动。这让越开亿萌生了“多写一些”的想法,“战友们浴血战场、保家卫国的精神应该被后人记住”。
2015年,越开亿决心写一本回忆录,抗美援朝是最先选定的素材。后来,他开始写自己成长、求学、工作的经历。家庭趣事也是他回忆录中的重要内容,“我以见证者的视角讲述晚辈的成长、小家庭喜事,孩子们看了也有共同语言,愿意接受我对搞好家庭关系的建议”。2019年6月,越开亿这本14余万字的回忆录正式出版,被家人称为“最宝贵的财富”。
陕西西安75岁的薄淑贤也在写回忆录。不过,她是应女儿的要求动笔的。“女儿要知道过去她不知道的事情,就让我把那些日子的事写出来”。只是初中肄业的薄淑贤从2020年3月开始写,到今年年初共写了20多篇两三万字,内容有关自己的童年、孩子们的童年和一些比较有意义的事。
聚焦不幸当心“思维反刍”
薄淑贤说:“写作对思维有好处,要不停用脑,也是精神寄托吧。”的确,除了留下精神财富,老年人写回忆录对自身也大有益处。不过,回忆过往时如果总聚焦在不幸经历上,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湖南长沙75岁的杨梅出生在书香门第,年幼时因为家庭变故,生活很是艰难,后来成为一名女工。糟糕的是,她早年丧夫,一个人带着一对儿女生活。待含辛茹苦把孩子们拉扯大,他们都迁往外地生活,独留她一人在家……杨梅在写自己的回忆录时,总深陷往昔的痛苦时光,抱怨命运,弄得自己情绪很坏,几近抑郁。
中南大学心理学教授郭平介绍,生活中,很多抑郁老人沉浸在过往的不幸经历中,放不下。这种现象被称为“思维反刍”,总是关注和思考消极的情绪和事情,越发导致消极思维,增加悲伤、焦虑和沮丧。郭平建议,老人在写回忆录的时候,要多记录一些开心的事,开心的事总能给人以无限的力量,过去的开心在回忆中也会得到升级,让这份开心得以延续。
新媒体时代更“好写”
一些老人将个人回忆录印成了书,不过,自费出版的费用很高。新媒体时代,为个人“发表”回忆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美篇是一款图文创作分享应用App,不少老年人在上面“连载”回忆录,辽宁老年报社原总编辑李元就是其中之一。通过网络,普通人的回忆录得到大众的欣赏,不再只是自娱自乐。
薄淑贤的回忆录也发在网上——二女儿苏燕平的公众号上,反响很不错。“每一期发出去,阅读量最高的近千,最少的也有两三百。我妈以前很多投稿石沉大海,反倒是新媒体让她找到了用武之地。”苏燕平说,现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被低估了,农村老人的精神需求更被漠视,希望妈妈的回忆录为社会带来更多正面的影响。(记者鲍杰)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鲍杰
编辑:贺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