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月5日,袁隆平骑着他的小摩托车来到试验田边,察看超级杂交稻生长情况。他的助手曾向媒体透露,“游泳、打球都不算什么,袁老骑摩托车那才叫厉害,他甚至前后买过好几辆摩托”。
2004年3月30日,在三亚荔枝沟南繁育种基地大院里,人们忙着挂条幅、放鞭炮……庆祝袁隆平获得世界粮食奖。袁隆平用烟头悄悄点燃一个未燃的爆竹,一声炸响,走在后面的助手们被吓了一大跳,他哈哈大笑起来。
2014年10月10日,袁隆平来到湖南溆浦县红星村考察杂交稻试验田,工作间隙吃着简易盒饭。袁隆平一生节俭,经常穿着超市里几十元买的衣服。
在心爱的水稻面前,曾被人评价为“爱好:自由”“特长:散漫”的袁隆平,守着他的本分。身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并非没有过失败,但打不败的,永远是他的那份乐观、豁达。
勤勉壮年
在水稻杂交领域孜孜不倦地耕耘,让袁隆平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收到众多荣誉。他总结自己成功的“秘诀”为: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有人问他,哪个最重要?他说“汗水与实践”。
杂交水稻“三系”育种法成功后,我国很快开启“两系”法杂交育种技术研究,由袁隆平领衔。没想到启动不到两年,就被泼了一瓢冷水。一场异常低温导致全国两系育种大面积失败。一时间,科研界不少人“唱衰”两系育种,该项研究甚至一度被相关单位和一些科研人员放弃。但袁隆平从来无心咀嚼失败的苦涩。“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失败了就失败了,不是说身败名裂,人家不会笑你的。我这是在探索,跌跤就跌跤,我再爬起来再干,就是了。”他说。
袁隆平在海南开展试验的期间,落脚在南红农场。每次去,他的行李中必备三件宝:草席、蚊帐和水桶。到了住地,用水桶提一桶水冲个澡,再在门板上铺一张草席,挂上蚊帐就能躺上一夜。农场内只有少量的茅草屋有床,多数人睡的都是竹竿、秫秸搭的地铺。同行的学生不忍心看着他睡地铺,想方设法搞到一张床,袁隆平笑着说道:“睡啥子床都没什么关系,睡着以后就无所谓客房与茅草屋了,就是总统套间还不是一码子事。”
袁隆平每天都关心天气预报,对水稻生长念兹在兹。他的孙女说,幼儿园老师问她,爷爷是干什么的,她回答,爷爷是天天看天气预报的。
对待水稻一丝不苟的袁隆平,生活中同样不乏细心,有时甚至细心得让人好笑。55岁的时候,袁隆平在北京买了礼物托人捎回家,并写信给夫人:“在京给你买了两条裙子和一件汗衫,两黑一深蓝。这是我第一次买裙子,不知什么号码适合你穿,只好买两条供你选择。”
豁达晚年
1999年10月,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人们称他“袁院士”,但他更喜欢被人叫“袁老师”。他说自己是“7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20岁的肌肉”。过完90岁生日,他改口称自己是“90后”,是“资深帅哥”。
2016年,袁隆平接受媒体采访,谈到年轻人不愿意学农这样的严肃问题时,他幽默地说:“学农的人身体好,田野工作、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不缺钙。我现在86岁,还可以每天下田工作。”
袁隆平确实是这样坚持的。以前,大家常看他打着赤脚在学校里走,因为方便下田。后来条件好了,他有了小汽车,车上常年放着一双下田用的雨靴。前些年,这位院士常驾着汽车慢慢驶向试验田,下车后叉着腰在田埂上思考。再后来,考虑到袁隆平行动不便,湖南省农科院在他住宅旁辟出一块试验田。没曾想,袁隆平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洗脸、刷牙、吃早饭,而是下田。
他和媒体记者见面的地方也通常是在田间地头。2016年6月的一天,他在中国杂交水稻博物馆门口等候媒体记者,那时他刚做过眼睛手术,特意戴了一副墨镜,见到记者就打趣道:“像不像个黑老大?”没聊多久,他就说要赶着去田间,因为正值水稻生长期。
2019年7月23日,同样是在炎热的长沙,袁隆平顶着大中午的太阳赶往试验田。那里有好几位技术人员正在等待,一见袁隆平,就向他反馈技术信息。袁隆平听着,不时点头,不时询问。过了一会儿,家人朋友也跟了出来,有人拍了一只落在他身上的蚊子。袁隆平跟技术人员交流完后,转过头,眼神一亮,故意提高嗓门,喊了一句“是谁打了我?”大家都被他逗笑了。
2019年10月22日,第三代杂交水稻在湖南首次公开测产后组织观摩、评议。一早起来,袁隆平突然想起,尽忙着测产,差点忘了这天是妻子邓则的生日。在评议会前,“自由散漫”惯了的他赶紧带着夫人出去买礼物。他打趣说,夫人和水稻都很重要。
网友心中的隆平
“袁爷爷一路走好”
禾下乘凉梦,送别袁隆平。他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留给世界一片稻香。
——网友“喵屋”
袁老一生都献给中国,让我们不再挨饿!真国士无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缅怀!致敬。愿袁老一路走好!——网友“抗战史记2019”
感觉这两天全国人民流的眼泪,比湘江的水还要多哦!为人民的,人民永不相忘!
——网友“流月诗社”
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一个角落。——网友“一匹橘”
痛心,就像失去一位至亲。一生不为名利,只为中国和世界人民能够吃上饭。我们一定不要浪费粮食,因为它来之不易。
——网友“李志琦seven”
这个月,我种了水稻,培养了小麦,最近在给蚕豆催根,我第一次感觉到粮食种植的不易。我也深深反思了作为一名学农科的青年,应该承担的责任。致敬袁老!
——网友“悲伤de嘻哈番茄”
书里的隆平
人就像种子
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袁隆平的故事》于5月25日首发。这是目前市面唯一一本完整记录袁隆平晚年直至生命最后的故事读本,全书高度概括了“杂交水稻之父”毕生的信念:“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扫描二维码可购买)
(整理/彭臻玉 刘祺力 部分内容摘自《袁隆平的故事》)
来源:快乐老人报
编辑:贺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