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男人美起来,就没女人什么事了

来源:北京青年报 编辑:武维利 2021-04-30 08:52:14
时刻新闻
—分享—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近日,一项考古研究成果为此提供了一份佐证。在陕西一处春秋时期男性贵族墓里,科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墓里一个微型铜罐内的残留物为美白化妆品。这既是中国迄今最早的男性化妆品,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面脂。其实,在变美这件事上,古代的男人们向来颇费心机。

肤白貌美不止能“当饭吃”

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化妆用具就是男性用的,它就是湖北枣阳九连墩一号楚墓出土的便携式梳妆盒,做工十分精致。到了秦代,男子化妆除了涂脂粉,主要是在胡须和发型上下功夫,这从秦俑的胡须、发型式样以及头发上的饰物就可以看出。在汉代,除了铜镜、梳、篦之外,许多男性墓中也随葬有丰富的化妆用具,且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我国考古发掘的西汉前期墓葬中,发现化妆用具的有35处,只有8处是女性墓葬。西汉后期的情况也类似,发现化妆用具的墓葬有49处,只有6处墓主人是女性。

马王堆汉墓也出土有大量的化妆品,其中三号墓的主人为辛追夫人之子利希,墓中有一幅帛画《车马仪仗图》,图中的卫士都以白粉涂面,用墨线勾画五官。西汉惠帝年间,郎侍中等官员上朝时,都要戴着插有雉鸡羽翎、贝壳装饰飘带的帽子,脸上还涂着白色薄粉。

在汉代,肤白貌美不仅有助于男子谋一份好差事,关键时刻还能救命。《史记·张丞相列传》记载,张苍跟随刘邦时犯了该杀头之罪,施刑时,监斩官王陵感叹于他的高挑身材和美貌,觉得这人肯定不是凡人,竟成功说服刘邦赦免了他。

何晏堪称“底妆小王子”

男子化妆最为兴盛的时期,便是魏晋南北朝。《颜氏家训》记载:“男子傅粉之习,起自汉魏,至南北朝犹然也。”

要说那个年代的“底妆小王子”,非何晏莫属。何晏是曹操的义子兼女婿。《世说新语·容止》记载,何晏的兜里成天揣着化妆品,以便随时随地补妆,还时不时地对着自己的影子如痴如醉,人称“傅粉何郎”。据称,魏明帝曹叡(曹丕之子)曾在大热天邀何晏吃热气腾腾的饭菜,想让他大汗淋漓把妆容弄花,在众人面前出丑。没想到,何晏一点粉都没有掉,面容还更加白里透红了。

除了傅粉,魏晋时期的美男们也不忘认真护肤,比如嵇康就喜欢在脸上涂面药,即护肤霜。四大美男之一的卫玠,研制了一款“化玉膏”(类似现在的洗面奶),还自己动手把芹菜捣成泥,敷在脸上做面膜。不仅如此,魏晋士人还喜欢熏香,比如韩寿、潘安等人都喜欢随身佩戴香囊。

不过,到了南北朝后期,男人对容貌的过分重视逐渐引起争议。北齐的颜之推曾强烈呼吁世人不要“三观”跟着五官走,他在《颜氏家训》中说:“梁朝全盛之时,贵族子弟,不学无术……无不熏衣剃面,敷粉施朱。”到了武则天时代,对男子化妆的抨击愈发强烈,“油头粉面”成了对男子化妆的贬称。

张居正也是时尚美妆达人

和前朝的花样美男比起来,唐代男士对护肤可以说更上心。比如,唐代时,口脂有了一定形状——做好的口脂被装进竹筒里,凝固之后导出,切成均匀的长度,与现在的口红基本相似,只不过那时男士所用的口脂是无色的。唐高宗就是一位护肤爱好者,经常把上贡的口脂、面脂等,挑一些赐给他非常器重的“北门学士”。

从宋代开始,由于程朱理学兴起,受“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制约,男人化妆的风气渐渐衰微,头发就成为唯一可以折腾的地方,于是簪花盛行。经历元蒙政权后,文人地位急剧下降,男子簪花被赋予了歧视的内涵,此后很少出现了。

明朝男人依然爱美,三天一沐发,五天一沐浴,可以说是常态。当时男子流行的服饰颜色一改宋朝的清雅,粉红、鹅黄等“少女色”很常见。要说明代的时尚达人,首推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据记载,张居正对穿着很讲究,力求“鲜美耀目”。而且,他每天都要美容、装扮,“膏泽脂香,早暮递进”,各地化妆品、护肤品因此源源不断地被送到其府邸,供其试用。在这方面,张居正和当今的“美妆博主”们有得一拼。(摘编自《北京青年报》)

来源:北京青年报

编辑:武维利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