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到2022年底前培养培训1万名养老院院长、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这是民政部所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 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工作目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目前养老行业的人员及人才状况。
今年3月,民政部发布数据显示,全国共有200多万名老人入住约4万个养老院,而工作人员只有37万,其中护理员只有20余万,一个护理员平均要服务近10个老人。
更为严重的是,尽管养老从业人员短缺,却仍有大量专业人才与年轻人选择离开。以上海为例,据笔者了解,目前养老护理员队伍已经呈现平均年龄偏高(达50.9岁),而学历水平偏低(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4.4%)现象,成为障碍提升护理服务能力与水平的因素之一。
一边是老龄化不断加剧,“银发浪潮”席卷而来;一边是养老行业人员欠缺、储能不足。此长彼消,使供需矛盾日益彰显,待解问题日渐突出。
近日,北京市民政局等多部门联合出台《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实施办法》,首次将岗位补贴与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挂钩,旨在用“真金白银”吸引与留住人才。全国多地也相继出台了具有针对性的奖励措施。
增加入职、培训及岗位补贴,固然不失为一种立竿见影的“杠杆手段”,但毕竟只是一种短期刺激,其长效作用有待检验。因此,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依旧还是要走市场化、职业化、专业化道路。养老事业需要爱心孝道,是为一切的基础。但客观地讲,孝道常囿于血脉亲情,爱心也并不等于耐心恒心。作为与社会、家庭、市场紧密相连的养老行业,更需要科学的谋划与管理,持久的职业与专业保障,在提升社会认同度、增加稳定性、减少流动性上做文章、下功夫。最忌“忽冷忽热”,而最需持之以恒的“专业化”温度。
来源:慈善基金报
作者:李希金
编辑:黄靖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