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街道左家宅居民区,龚瑞芳家可谓是最为人熟知的一家。龚瑞芳在自家成立的睦邻点,成为居民区13位老伙伴共同的温暖幸福的大家庭。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近年来,上海以睦邻点为依托,持续构建“邻里互助圈”。遍地开花的睦邻点,像毛细血管一般深入社区肌理,在为老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实践在自己家开办“睦邻点”
在龚瑞芳家,约60平方米的客厅内摆着一张木质大圆桌,上面放着鲜果和茶点。前不久,13名老人在这里围坐一起,商定即将结伴启程的宁波之旅的细节。这里是龚瑞芳的家,也是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街道左家宅居民区“心净”睦邻点。
龚瑞芳是这家睦邻点的负责人。2017年,她看到其他睦邻点的效果后,萌生了在自己家开办睦邻点的想法。当年4月25日,这家睦邻点正式成立,取名“心净”。目前,这个睦邻点13位老伙伴里,年龄最大的92岁,平均年龄72.5岁。
“心净”睦邻点每周二上午举行活动,活动内容大家提前商定,有围绕节庆的比如“端午包粽子”之类活动,有体现老有所为的“我为长宁双创双复做些什么”讨论会,也有温情脉脉的临终关怀行动等。“三年来,老伙伴们结伴去了不少地方,最远去过巴尔干半岛、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龚瑞芳说。
“即使没有明确的主题活动,我们也每周风雨无阻地来报到,互聊家常、互解心结,我们都觉得这里人情味很足,邻里关系就像回到过去的农村一样。”老伙伴郑先生说。
13位老人,人虽不多,却“卧虎藏龙”:有退休工程师和上海市劳动模范,小区里谁家需要应急维修,他们到得比物业还快;有退休教师,能指导大伙儿读书读报、评论时事;有的退休前任企业部门负责人,把睦邻点经费使用、活动计划等事务理得井井有条;此外还有“美食家”“点子王”……“这样的作用是子女和社工无法代替的。”龚瑞芳说,老人们聚在一起,有了倾诉的地方,有了大家喜欢的活动,越活越年轻。
功能添一双“眼”一只“手”
根据2017年8月发布的《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民政局关于培育发展本市社区老年人示范睦邻点的指导意见》,该市从2004年开始,在开展纯老家庭结对关爱行动、实施“老伙伴计划”等项目的过程中,逐步出现一些居民或非正式团体在小区楼组、村民小组层面利用自有住宅、闲置房屋开展睦邻点活动。2014年后,该市多次下发文件,进一步推动邻里互助服务,推广社区“睦邻点”建设。睦邻点建设由居民自愿发起,成员自主加入,自我运行管理。场所主要由发起人(团队)、志愿者自愿提供,一般以自有住宅为主,也可由社会或街镇居村支持提供闲置的活动场地。
近年来,上海已培育了1744个示范睦邻点,实现了各区街镇全覆盖。在左家宅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唐林翔看来,现在很多小区独门独户,邻里间互不往来,加上空巢及独居老人渐多,家庭赡养的局限性愈发凸显。唐林翔总结了睦邻点的好处:活动形式好,睦邻点活动主要由独居老人和纯老家庭老人参加,谁没有参加,大家都会及时打听原因,形成“你有困难我来帮、我有烦恼你来解”的好氛围;活动效果好,老人既能向同龄人展示自己的爱好,彼此间又可以学习切磋,极大提升了精神生活质量。
“睦邻点的开办,为相关部门做好为老服务添了一双‘眼睛’。”龚瑞芳说,老伙伴们最熟悉老人的实际需求,到底是需要物质上的帮助,还是生活服务、精神慰藉的需求更迫切,可以及时反映给相关部门。同时,睦邻点也是居民区做好老年服务的一只“手”。在今年社区战“疫”中,睦邻点老伙伴们化身“外卖员”“宣传员”“疏导员”等角色,为高龄独居老人配送鸡蛋和新鲜蔬菜,为困难老人购买口罩、生活用品等,宣传防疫知识,并对情绪焦躁的老人进行有效心理疏导。
政策给予设施费、活动经费
作为为居民提供养老服务的重要载体,睦邻点建设得到了上海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上海市政府提出,对符合条件的示范睦邻点由市级福利彩票公益金按照每个睦邻点1万元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在长宁区,新建一处睦邻点一次性给予设施费600元,此后每年补助保险费、水电费和活动经费等共1360元。
几年来,在这些政策的支持下,上海的睦邻点覆盖面越来越广,活动内容亦从初期的“看书读报聊家常”向“协助参与社区治理”延展。有的睦邻点积极帮助居委会干部调处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有的睦邻点立足社区失业人员多、低保人数多的现实,为有就业困难的弱势群体提供技能培训补贴政策以及劳动保障方面的讯息……小小的睦邻点,串起“熟人社会”,也“生长”出社区共治的平台,创造了自下而上建构社区共同体的新经验。
根据部署,上海全市到2020年底将建成不少于2000家示范睦邻点。而搜索新闻可以得知,目前,不只是在上海,包括安徽合肥、辽宁沈阳、江苏扬州等地,全国很多地方也在尝试建立各具特色的睦邻点。这些睦邻点带着浓厚的邻里情深深扎进社区文化肌理,在实现家门口幸福养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来源:快乐老人报
编辑:黄靖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