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红医生”频现,真假难辨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鲍杰 编辑:黄靖康 2020-09-10 15:40:12
时刻新闻
—分享—

“大蒜搭配好,疾病都赶跑”“生姜加一物,疾病都让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越来越多人选择到网上寻医问药。在某些短视频平台上,一些医生和药师迅速成为“网红”,有的粉丝高达百万。利用网络平台宣传科学的保健知识本是好事,不过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人别有用心,穿上白大褂冒充专家,打着科普的幌子,开直播卖假货,忽悠哄骗中老年人。

假专家边“科普”边卖货

在视频号“都市健康说”中,视频内容可谓包罗万象,身穿白大褂的主讲人在画面左上方打出的头衔均为河南省健康中心主治医师。然而,记者在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的官网上查询发现,并不存在“河南省健康中心”这一机构。仔细辨认其中一位“李医生”胸前佩戴的“工作证”,可以依稀看到其全名为“李孟丽”,单位为“孟丽诊所”。

经过进一步查询,记者搜索到巩义李孟丽诊所为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经营期限从2015年7月13日到2019年6月30日。相关信息显示,该诊所曾于2018年7月12日因“从不具有药品生产、经营资格的企业购进药品”,受到行政处罚。

在短视频平台上,这位“李医生”不仅做“科普”,还会在直播间积极卖货。面对评论区的咨询,“李医生”总是可以三言两语便转到自己手头正在推销的商品上。从丁香猴头菇沙棘茶,到决明子菊花茶,再到桂圆红枣枸杞茶,都瞬间成为她口中的“万金油”,且售价比电商平台上的同款产品高出数倍。

求“医生”开偏方,吃进医院

“网络医师不可信,出了问题人都找不到。”湖南长沙65岁的李惠(化名)说,自己曾因为听信假医师的建议,差点发生意外。

李惠患有糖尿病,5年前还曾有过一次心梗。常年服药,让李惠心里难免抑郁烦闷。去年,李惠在短视频平台上接触到了“张医师”。“坚持按这个方案吃,保证心脑血管病不再发”……“张医师”热情洋溢的宣讲让李惠看到了希望。在咨询“张医师”后,李惠从今年3月起就停止服药,改用食疗,“刚开始身体就出现了不适,他说会有适应过程,熬到7月,我大病一场住进了医院”。

吉林长春70岁的许新辉还因为听信网上“医生”的推荐,购买了不少保健品。“上课的‘医师’总会提及几款产品,时间长了感觉自己被‘洗脑’了。可买来后,发现连生产企业、保质期等信息都没有。”许新辉说,自己想找对方说理,却连对方是哪家医院的都不清楚。

网上医疗科普不能轻信

“针对直播中的科普乱象,平台需要加强审核和监管。受众在收看过程中要保持警惕性,不要看到穿白大褂就相信对方是医生,也不要看到对方自称某医生就轻信他的话。”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提醒。

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杨文看来,某些“医生”之所以迅速走红,是因为其言论正好击中了老年人的内心需求,“他们讲的多是当前医学无法治愈的疑难杂症,老年人听到‘良方’很容易心动”。杨文认为,要辨别这些“医生”的真伪,可以详细咨询和查阅对方的资料,“查看对方提及的医院、科室是否属实,个人信息和医院官网上所记录的是否一致”。

“即便是真医师,在涉及处方药时,也要慎之又慎。”北京世纪坛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孙路路提醒说,比如高血压的用药会因人而异,不能照搬他人的方案。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鲍杰

编辑:黄靖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