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高价收购你的藏品。”上海崇明的陈大爷喜欢搞收藏,偶遇“知音”后想出手藏品,不料掉进一场骗局。在“知音”的循循善诱下,钱没收到一分,自己反倒先跑到银行汇起了所谓的高额税款。
类似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些常人一眼就能识破的骗局,为何有些老人却屡屡被骗?有专家分析称,这些老人或是因为“入戏太深”——有人视骗子如“知音”,有人把骗子当“亲人”。
“儿子”来陪住,积蓄被骗光
被“儿子”骗光积蓄,山东济宁72岁的杨洪很伤心,“他对我好,如果生活有困难需要钱,我可以帮他的”。
杨洪丧偶后一直过着独居生活。2018年4月,杨洪坐公交车回家时,一名年轻小伙主动上前帮他提东西,让他觉得很暖心。之后,杨洪多次在站台碰到这个小伙子,两人建立了联系。此后,小伙子常主动上门打扫卫生、做饭,有时甚至会小住两天,“他先叫我叔叔,之后改口叫‘爸’,我真把他当儿子看待”。
“儿子”对杨洪的身体很关心,“他时不时跟我透露,公司出了一款按摩仪,想买来孝敬我。我不能让他出钱,于是自掏腰包买了”。在这后,杨洪感受到的“孝心”越多,钱包就越瘪。两年下来,杨洪的积蓄一点点被掏空,“儿子”上门的次数越来越少,之后便消失了。
“我发现,老年人最喜欢认干儿子、干女儿。”中南大学心理学教授郭平说,骗子突如其来的关心会让老人“冲昏头脑”,“其实,只要对方谈到了钱,就需要多留个心眼”。
被骗局蒙蔽,甘当“合伙人”
江苏无锡74岁的王祥勇万万没想到,自己自从踏入“养生协会”后,就成了骗子的“合伙人”。
王祥勇身体健康、一身肌肉。去年春天,他在公园健身时,一位自称“养生协会工作人员”的中年人主动跟他搭讪:“我们协会正在搞社区宣讲,需要您这样的行家,您这身材太有说服力了。”
就这样,王祥勇去“协会”分享了几次健身心得,便加入了“协会”。王祥勇在“协会”勤勤恳恳干了几个月,老同事、老同学在他的邀请下,都成为了“协会”的会员。王祥勇事后才得知,“协会”偷偷搞了很多场推销活动,他的朋友同事在听完讲座后都买了一大堆昂贵的“抗衰药”,直到“协会”被有关部门查处,王祥勇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卜凌娜说,这种骗局主要针对想发挥余热的老人,“在加入一些组织、协会前,应该去社区、民政部门核实其真实性”。
“知音”为他策展,骗走数万元
本以为遇到了“知音”,不料却被对方骗走了血汗钱。说起这事,湖南长沙80岁的李健(化名)至今无法释怀。
退休后,李健迷上了书画。5年前的一天,李健在家接到自称某艺术协会的工作人员电话,对方称看过他的画作,“有一种毫无修饰的天然美感”。之后,对方经常通过电话、QQ视频和李健交流绘画技巧,“我感觉像碰到了知音”。去年,对方说艺术协会正在评选一批民间书画家,在缴费参评后,李健拿到了好几本荣誉证书。之后,对方又称协会可以为获奖者举办巡回展览,对方提出“参展者只需出8万元,其余费用由协会负责”。在“知音”的一番劝说下,李健马上去汇了款。直到办展的时间临近,李健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这类骗局往往针对有才艺的老人,骗子在设套过程中往往会给足价值感和荣誉感。”卜凌娜提醒,荣誉感、价值感并不需要靠获奖、办展等来证明,老年人对名利应该看淡些。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鲍杰
编辑:黄靖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