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小工作室搞出大名堂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鲍杰 编辑:黄靖康 2020-08-10 16:35:01
时刻新闻
—分享—

开工作室似乎已成为一种新风尚。一些银发族开设的旗袍工作室、解忧工作室、环保工作室因为承担起文化传承、行政支持、生态环保等功能,并且得到了官方认可。在浙江湖州等地,相关部门还出台文件,鼓励和帮助退休老人建设“最美工作室”。

与几十人、数百人的队伍、社团不同,工作室小而精,成员大多有共同爱好和专业技能,其带来的蝴蝶效应和社会价值不容小觑。

“西部创客”温暖年轻人

在甘肃兰州“C-Work”众创空间,62岁的李丽和妹妹李霞开了一家“西部创客”皮具工作室。

退休前,姐妹俩都在工厂上班。2017年秋,姐妹俩决定创办工作室,把父亲教她们的手作皮具技艺“捡”回来。为了让产品种类、款式更有个性,姐妹俩专程到成都考察学习。“听着音乐,手里干着活,偶尔和姐姐唠唠嗑,是我想要的生活。”李霞说。

为了让顾客感受到皮具的温暖,姐妹俩坚持手工制作。“手工制作带着温度,它们不是冷冰冰的皮具,而是一份爱的礼物。”李丽说。

很多年轻人下班后或节假日都会来工作室坐坐。在这间近2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顾客可以自己选择皮革和样式,亲手体验制作的乐趣。“现在的人为生活奔波,生活节奏快,我们希望顾客到这里把脚步放慢,亲手完成一件作品,享受生活。”李丽说。

环保工作室接待近万人

北京育仁里小区75岁的胡钧开了一个环保工作室。

作为一个老北京人,胡钧见证了首都的繁华,也发现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退休后,他把精力投入到建筑节能的研发当中。没有资金、没有场地,胡钧就把自己的住宅改造成工作室。老伴成为了工作室的“后勤部长”,他从零开始自学数理化,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而钻研和发明创造。在一次次研究中,胡钧发明出了节能门窗、门窗框散热器等环保建筑材料,他的工作室已有22项国家专利。为了推广环保知识,他还编写科普文章,去科技馆当志愿者。如今他的工作室成了社区科普基地、青少年儿童学习教育基地。为了方便大家参观,胡钧搬到了女儿家居住,如今工作室已接待了海内外参观者近万人。

古筝工作室开出“连锁店”

跟合唱、跳舞相比,玩古筝显得很小众。浙江嘉兴67岁的张静梅曾一度找不到玩伴。

2018年,张静梅在街道文艺骨干群里发了一则广告:本人想成立一个古筝工作室,求知音加盟。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就有3位群友联系她,虽然她们都不是古筝爱好者,但她们却热心地推荐了会弹古筝的亲友。就这样,张静梅找到了两位志同道合的“合伙人”。为了支持张静梅,开书店的女儿特意腾出一间80平方米的仓库,并将其重新装修了一番。张静梅请来多年老友在墙壁上画上了山水画,工作室顿时有了古色古香的中国味。工作室取名“静美古筝室”,与“静梅”谐音。

因为工作室就在书店旁边,很多买书的年轻人常被古筝声吸引而来。工作室连续开了10个班。这两年,有6位学生通过了古筝十级考试。有两位学生还沿用“静美古筝室”的名字开了“连锁店”。“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这两年我们共教了2000多名学生。”张静梅说。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鲍杰

编辑:黄靖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