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彭水明:为株洲留住记忆的他,成了株洲的记忆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李支国 李军 编辑:黄靖康 2020-04-14 15:33:52
时刻新闻
—分享—

一个背影的坚守,影响了无数人忠诚的守护。

一个好人走了,他的精神化为城市记忆,永久留存。

4月11日晚上,风寒雨冷。

株洲市殡仪馆铭德厅内,悲思如泉。各行各业的代表和志愿者们自发来到这里,送别“中国好人”、湖南省优秀志愿者彭水明。

彭水明是湖湘文化志愿者协会的发起人。16年来,他带领志愿者们,不遗余力地发掘株洲的历史文化,为推动株洲地方文化的保护和研究,扩大株洲文化的影响,作出了重要贡献。4月10日,他因病去世。

人们说,他是“城市文化的守望者”,是永远的“中国好人”。

彭水明:为株洲留住记忆的他,成了株洲的记忆

▲ 彭水明生前始终致力于为本土文化保护鼓与呼。(湖湘文化志愿者协会提供)

因为一棵树,爱上一条路

他生前穿的那双黑布鞋摆在灵前,鞋上沾满了泥土,这是一位文化志愿者奔走一生的象征。

彭水明是天元区马家河人,早年当过民办教师,1976年参军入伍,1993年从部队转业到中国银行株洲市分行工作,2017年退休。

2004年,彭水明从《株洲晚报》上看到,古桑洲一棵树龄逾800年的古樟树无人保护,危在旦夕。小时候跟着母亲多次去过古桑洲,他记得,那里民风古朴,是一个世外桃源。

他再次到古桑洲寻访,发现风貌依旧:古寺、古墓、古桑树、古樟树还在,居民依然过着女人养蚕、男人打渔的古朴生活。“这样的好地方,一定要保护好。”他坚定地说。

他迅速向有关部门递呈了报告,提出了全方位保护古桑洲的建议。在志愿者们的共同呼吁下,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古桑洲的生态和人文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从此,彭水明坚定地走上了志愿保护地方文化的道路,开始“用脚步丈量株洲历史”。在他的组织发动下,志愿者们发现了距今百余年的刘氏祖屋、十余米长的百年拱桥、通往南岳衡山的百年古道;搜罗天元区特色地名,编印《株洲新区特色地名考录》,开展“以地名留住城市记忆”活动;帮助革命烈士罗哲的后人寻亲,修缮罗哲烈士墓;呼吁保护先贤言子祠,保留和恢复杜甫草堂、庆霞寺原址原貌……一年又一年,彭水明和文化志愿者团队的脚步遍及株洲城乡,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鲁新民2012年从株洲市公安局退休,经朋友介绍认识彭水明,一见如故,经常合作。他们曾合著《株洲杜甫草堂考》,一起挖掘老莱子墓背后的孝文化,寻访古碑石刻进行拓片研究。

彭水明痴迷发掘古碑石刻,到乡下走访,看到田野、沟渠、池塘有石材,他总要用手摸一摸上面是否有字,遇到有文字的,就搜寻当地文献资料查证。

在龙头铺,他摸到了民国时期乡贤的功德碑;在马家河,他摸到了抗战时日军占据株洲留下的路界碑,找到了日军侵略株洲的直接罪证;在王家坪附近的水塘边,他摸到了一块旧时学校牌匾。

“协会组织的大大小小志愿活动,都凝结着他的心血。”鲁新民深情地说。

彭水明:为株洲留住记忆的他,成了株洲的记忆

▲ 2011年12月,湖湘文化志愿者协会正式注册挂牌成立。 (湖湘文化志愿者协会提供)

从几个人到一支队伍,他的精神聚星为火

“老彭做志愿活动很辛苦,说实话,我原来对他还不是特别理解。但是他生病住院后,社会上好多人都来看他。这么冷的天,这么多素不相识的人为他送行,我们家人很欣慰,我觉得他一生所做的事都是值得的。”告别仪式前,彭水明的妻子罗美林对记者说。

在彭水明的身边,聚集了一群保护本土文化的志愿者。2006年,他倡议大家以“湖湘文化志愿者”自称,组建了一个民间团体。2011年12月,湖湘文化志愿者协会正式注册。

现任会长易伟仁,与彭水明开展志愿活动时间最长。有次,他和彭水明去三门镇的村里寻访,没车,返程时走几里路回镇里。彭水明的鞋底穿了,袜子也破了几个洞,他不以为意,幽默地说:“这就是我用脚步丈量株洲的证据。一年不走坏几双鞋,哪有资格称自己是文化志愿者?”

志愿者仇民主记得,湘江边的工地搞开发,纪念杜甫的“怀杜岩”石刻面临被毁,彭水明很着急,带着志愿者轮流在工地边值守保护。

为挖掘杜甫草堂背后的故事,彭水明联系退休教师刘韵桐,将百年村志《凿石浦志》翻译成白话文,并发放到中小学做为乡土文化教材。

有人总问他,你搞这些志愿活动,到底图什么?

图利吗?注册协会时,费用是彭水明垫付的。为了存放搜寻来的石碑、拓片,他曾收回租房,不惜赔偿1万多元的违约金。自家在王家坪的房子,他拿来作协会的办公室。

图名吗?获得“感动株洲十大人物”那年,彭水明把获奖个人改成集体:湖湘文化志愿者协会。协会名声鼎盛时期,他卸下会长职务,留给年轻人。

不图名不为利的彭水明,用行动和精神感召着一个又一个的志愿者。

湖南工业大学学子张楠楠、夏望波接触了彭水明,对株洲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多了解,也成为了协会的志愿者。

“彭老师对志愿活动要求严格,但生活中就像家人,过节还邀请我去他家吃饺子。”张楠楠回忆道。

从几岁的孩子,到90多岁的老人;从大学生、企业家,到记者、公务员;从株洲到国外,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协会,如今协会志愿者发展到了300多人。

从“感动株洲十大人物”,到2018年入榜助人为乐“中国好人”,彭水明的付出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被誉为株洲“城市寻根人”“城市文化守望者”。

彭水明:为株洲留住记忆的他,成了株洲的记忆

▲ 彭水明生前为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高校学子,讲解石碑拓片背后的故事。(湖湘文化志愿者协会提供)

病逝前仍在整理资料,期盼杜甫草堂早日修复

站在彭水明灵前作最后告别,协会副会长龙文胜再次泪涌,“多希望老天再给他几年时间,让他完成未了的心愿。”

2018年底,彭水明经常感到肚子疼。医院确诊为癌症晚期。

但彭水明很乐观,他说:“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终究是人战胜病魔,不是病魔战胜人。”

他一边和病魔抗争,一边仍多方奔走。

他想亲眼看到杜甫草堂修复竣工落成,他想为革命烈士罗哲留下最传神的画像,他想建议有关部门在万丰湖以罗哲墓为核心打造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想将协会成立以来的活动资料编撰成册……

他想做的事,实在太多。他一天天瘦了、憔悴了,但他的脚步从未停止奔走。在妻子罗美林的陪伴下,他继续参加力所能及的志愿活动。

今年春节前,在罗美林的搀扶下,彭水明蹒跚着来到杜甫草堂修复工地,察看施工进度,给工房贴上春联。

4月2日下午,彭水明发微信信息给龙文胜:“文胜:请问问,杜甫草堂重建进度如何?谢谢!”

龙文胜已多次前去了解,受疫情影响,修复工程暂未复工,但是他知道老彭内心的期盼,于是向他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已经复工。”

“我内疚了好久,如果彭老师在天有灵,应该会原谅我吧。”龙文胜说。

4月3日,天元区团委组织去罗哲墓扫墓,彭水明为自己没能去表示遗憾。

4月8日和9日,他拖着虚弱的身体,挣扎着坐到电脑前,梳理协会志愿活动的照片。照片已分类放进文件夹,但他实在没力气整理了,手哆嗦着,移动不了鼠标键盘,只能让女儿彭嘉帮忙。

4月10日,彭水明去世。

4月8日,他用钢笔写下几句话,最后一句是“永做中国好人”,并盖上了名字的印章。

谁也不会想到,这竟成了他人生的绝笔。

彭水明去世的消息传开,协会交流群里一片悲伤,泪水一次次模糊了大家的眼睛。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大一学生丁一达,在中学时参加过彭水明组织的志愿活动。他在网上留言说:“您行走在株洲每一个文化角落,连接起那些古来风物与我们的生活——您更像一个摆渡人,努力将那些文化泊至我们身边,把我们的精神渡向一个更丰富的世界。00后的丁一达同学会铭记您,并沿着这种精神跋涉。”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李支国 李军

编辑:黄靖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